古稀党员献身公益二十载(图)

   
    王锁双为社区慈善工作站捐款 
  


    6月25日,丹阳市云阳街道凤美新村社区居委会办事厅,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来到一个捐款箱前,塞进去了2000元钱。
  这位老人名叫王锁双,今年85岁,是丹阳市云阳街道凤美新村社区居民。当天上午,丹阳市云阳街道凤美新村社区设立慈善工作站,很多党员前来为社区慈善工作站捐款,王锁双老人也来了,并送上了自己的一份善心。
  6月26日上午,当记者走进王锁双的家时,他乐呵呵地迎了出来。尽管已是耄耋之年,但85岁的他丝毫没有老态龙钟状,和颜悦色,耳聪目明。
  获悉记者来意后,王锁双老人不肯提及行善的故事,经过几番努力,他的话匣子终于打开了……

  遇到自然灾害,他总是最慷慨
    “自然灾害发生了,是天大的事,我们应帮帮灾区人民一把。”每当哪里发生了自然灾害,王锁双老人的心,总是揪了起来,总是彻夜失眠为灾民着急,他说,世间还有什么比自然灾害的事更大呢?”
    2008年是王锁双老人开始为灾区人民捐款行善的起点。那一年,他通过电视获悉受灾地区房屋倒塌、道路破坏、洪水滔天、家破人亡等场景后,心里万分难过。当他打听到所在的丹阳市云阳街道凤美新村社区准备向灾区献爱心后,他怀揣1000元钱捐了出去。他说,从电视上获悉灾区人民受到如此严重的创伤,我的心再也无法平静了。”近几年来,每遇到国家地区发生自然灾害,王锁双老人总是义不容辞前去捐款,汶川地震,捐款1000元;玉树地震,捐款1000元;雅安地震,捐款2000元;鲁甸地震,捐款2000元。”

    从邻里到公益,他总爱帮一把
    在丹阳市云阳街道凤美新村社区,邻里或者街道不论哪里有困难,只要他知道,总会伸出援助之手。
  辖区一位居民,因患重病,家庭比较困难,王锁双获悉后,给她送去600元和一些营养品;辖区居民陈正凤,因患脑瘤在医院住院,家境十分困难,王锁双听到消息后,上门送去1000元后,在他的作用下,社区干部、居民为陈正凤自发捐款8000元;辖区居民王美君夫妻俩双双患癌,家境窘迫,王锁双获悉后,送去1000元和营养品;辖区一位居民患了白血病,王锁双老人带头捐款1000元……仅帮助弱势群体这一项,他捐赠了6000多元,他说,花钱做善事,心里很踏实。”
    1995年,凤美新村社区办公场所硬件设施薄弱,资金紧张。退休后的王锁双获悉情况后,主动请缨,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顶烈日,冒严寒,陪同社区干部跑单位,下企业,寻求资金上的支持,将原来的老办公室进行了全新改造,更换了原来的办公用品和办公桌椅等;1998年,凤美新村小区里两幢楼房之间有一段10余米长的泥土路,为了方便居民出行,王锁双老人自掏腰包,请人运来一车材料,把土路填平夯实了;为了美化绿化社区办公环境和居民庭院,2009年,王锁双将亲手养了10多年的“宝贝”——两盆四季常绿、各1米多高的“撒金珊瑚”送给了云阳街道凤美新村社区;2014年,王锁双老人向凤美新村社区捐赠了700副桌椅脚垫,把社区大会议室桌椅全部垫好;2015年,王锁双老人所在的丹阳市云阳街道凤美新村社区设立慈善工作站,他捐赠了2000元。

  捐赠行善的钱,他从牙缝里挤
   “我出生在原丹阳县云阳镇城北六队,当时家里兄妹4个,父母以种田为生,在那广种薄收的年代,人们吃不饱穿不暖。”王锁双老人清楚地记得,他儿时吃过麦麸、观音土、豆腐渣等,解放前的苦难岁月在他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解放后,勤劳能干的王锁双,1952年参加工作,从事供销与乡镇工棚内工作。1980年,他从乡镇调入原丹阳县人事局工作。“现在日子好过了,但永远不能忘记过去的苦日子。”王锁双说,这辈子,他是在省吃俭用中度过的,但多年来省吃俭用,他却把节省下来的钱拿去捐助他人。
  王锁双老人介绍,他的退休工资每月不是很多,爱人王九娣是云阳街道城北村民,每月仅能领到千把元的生活费。然而,三年前,他爱人因病重加剧,目前生活无法自理,医药费每月开支不小,剩下的已经所剩无几,但是王锁双老人在确保必要生活开支外,坚持把多余的工资捐给其他有需要的人。几十年来,王锁双总是以一名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实际上他的生活还是相对困难的。
  20多年来,王锁双老人捐赠款物共计15000多元,多年的行善和热心公益事业的义举,换来了半壁奖状和一抽屉荣誉证书;20多年来,王锁双先后荣获丹阳市文明市民、优秀共产党员等20多项荣誉称号。
  (佘记其 刘翠萍 文/摄)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