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你为孩子办“谢师宴”了吗?

  随着高校录取工作的展开,众商家也开始“磨刀霍霍”,力争在“后高考经济”战中抢得先机,而近年来火爆的“谢师宴”绝对是餐饮行业必争的一块“大蛋糕”。记者了解到,从去年开始,多地的红头文件已禁止老师参加谢师宴,但我市不少饭店酒楼仍早早地推出了多款规格不同的谢师宴。记者近日采访发现,很多考生表示,他们更愿意用其他方式来表达对老师的教诲之情。

  办或不办“谢师宴”成人情负担
  夏女士告诉记者,自己的女儿今年高考取得了359分的好成绩。“孩子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这与老师的教导是分不开的,摆一下谢师宴也无可厚非的。”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对于谢师宴,有人点赞有人烦。在今年高三毕业的王晓晨看来,谢师宴有必要办,既能感谢老师,也是一次聚会,只要不过度花费就可以。尤其在高三这一年,基本上我们进教室之前,班主任就已经在了。晚上我们自习到10点左右,值班老师也是陪到最后。”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多数学生的想法亦是如此。近七成的学生认为,整个学生生涯,高中学业压力最大,老师教学过程中的辛劳不比学生少,高考结束后通过吃饭聚会的形式表示感谢也是应该的。
  不过,市民许先生则认为,现在有些谢师宴已经“变味”,且已然成为家里的一种负担。“请老师,不可能就请一位老师,如果请的老师多了,每次吃一顿要上千元,加上给老师买点纪念品,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他说,“教书育人是老师的职责,师生之间的情谊也不是一顿饭、一份礼就可以表达的。避免变味的谢师宴,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也是一种减负。”

  去或不去“谢师宴”困扰“主角”
  如何看待谢师宴,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一些老师。去吧,担心家长把场面弄得太大,给自家增添负担;不去,又怕家长说不给面子。”对于谢师宴,老师们其实也很纠结。而对于各地禁止教师参加谢师宴,很多老师认为,此举很给力。
  我市第五中学语文老师朱明慧表示,自工作以来已带过好几届毕业生。她告诉记者,学生对老师的感激方式其实还有很多,贺卡、小纪念品,过年过节的一个问候电话、感谢短信,都能让老师感动。毕业了,怀着感恩的心,请老师吃顿饭,无可厚非。
  但是千万不能变味。吃喝宴请本是朋友间真诚交往的渠道,家长和学生应该是确有感恩之心,而不是人云亦云,变相攀比,甚至还有谢师宴上把老师夸得天花乱坠,背地里又把老师贬得一无是处的情况,这样的宴请不但不能增进师生间的情感,反而是‘伤’了老师们的心。”针对近几年谢师宴慢慢变了味道,朱老师这样说道。
  “感谢老师是必须的,但是可以通过其他形式。”同样是高三毕业生,张昱就选择了不一样的方式,他先是在QQ上建了一个群,把所有老师和同学都邀请进来,让所有同学将校牌上的照片设置成头像,再让每个同学给老师写句话,送给老师,留言里记录的是每个人对老师的感恩与祝福,将班级搬到社交软件上,我们这个班永远也不会解散了。”他表示,一张亲手制作的卡片、一束美丽的鲜花、一通感谢的电话,都是学生感谢老师很好的方式。(束丽娜 马骏)

  “谢师”未必非要“宴”
  中国人向来讲究尊师重道,一个孩子能取得好的高考成绩,除了自己的努力外,老师的栽培也很重要。所以,家长借此机会向老师表达一下谢意,从本质上来说并无不妥。但是,从目前的社会风气来说,谢师宴已经变了味道,开始演变成学生家长之间的互相攀比,更为明显的是,谢师宴的主角已经从老师变成了家长,老师去或不去都很为难,也成了一种负担。笔者认为,除了谢师宴,考生与家长还可以采取其他的形式来感谢师恩,比如可以写感谢信、举办一场文艺汇演,把对老师与家长的栽培之恩和养育之情表达出来。当看到“三千桃李满天下”,自己的学生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时,这才是让所有老师都感到欣慰的事。(束丽娜 马骏)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