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7回家吃饭日”,你怎么看?(图)

                                   

  一些微信朋友圈近日发起了“7·17回家吃饭日”公益行动,旨在倡议都市人“少加班,少应酬,回家吃饭”,倡导更多人享受烹饪的乐趣、保障家人的健康、增进与家人的沟通,减少餐馆中的过度消费,体验生活中最本来的幸福。
  回家吃饭行动纲领表述为:
  一、把每年7月17日命名为“回家吃饭日”,当天不加班,不应酬,准时回家吃饭;
  二、每周至少留出四天,推掉饭局,回家与家人吃饭(吃饭的时候也不要玩儿手机哦);
  三、尊重晚餐时间,不谈工作,聊聊亲人与朋友;
  四、选择优质食材,吃得安全、健康、营养;
  五、节制饮食,避免浪费食物;
  六、与亲友、同事,分享家庭制作的食物,共享美味。
  回家吃饭行动纲领还强调,回家吃饭是检验幸福的唯一标准。甚至还有大数据显示,在“经常回家吃饭”的人群中,有八成以上的人会为了健康特别注意饮食。
  调查还显示,双子座是最爱回家吃饭的星座,黄姓是所有姓氏中最爱回家吃饭的。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有一项报告显示,我国城市居民每日在外就餐比例为26%。那么丹阳人回家吃饭的情况如何?记者昨天抱着好奇心做了一番调查。
  记者首先采访了一些在机关工作的公务员,他们普遍反映近年来在饭店吃饭的频率已大大降低,今年开始周一至周五晚上基本上都是回家吃饭。某局公务员小冯告诉记者,除了同学聚会、亲友办喜事,在外面应酬的次数屈指可数。而且他还养成了一种习惯,回家后手机就关机了,他觉得做做饭、饭后散步、看看电视、看看书报这种生活方式很健康,肚子也小了许多,第二天上班精神很好。小袁夫妇俩都是机关工作人员,他们说父母以前规定每周至少要到父母这里吃三顿晚饭,去年开始每周都超额完成“任务”,因为他们回家吃饭的频率高了,以前是他老妈一人做饭,现在他老爸每周至少上灶两次。
  记者还采访了一位据称酒量很好的公司白领刘女士,她说,她本来就不喜欢喝酒,以前都是为了陪客人,现在这种事很少。刘女士特地强调“我以前只会烧三四个菜,现在经常回来自己做菜,不吹牛,现在做一桌菜也行,关键是老公也回来吃晚饭,因为我做了好几个菜,他不得不回来吃。前几天我新学了一个丹阳传统名菜——鳝丝汤,今天晚上准备尝试一下。”某房地产公司销售员周女士喜欢在她朋友圈里晒出她精心烹制的菜,她昨天接受采访时说,别看这些菜“颜值”比不上饭店里,但用料都是绿色原生态的,她老公每次都说吃起来味道不错。供销社禾润优质农产品联盟营销员曾慧说,他们在城区十多个社区居委会设立了绿色环保蔬菜销售点,现在的主要消费群体不是社区的退休大妈,而是上班族,因为上班族现在回家自己做饭的越来越多,我们这里的蔬菜收拾的很干净,而且用环保塑料包装,上班族回家烧饭很省事。
  记者在街头进行了随机采访,表示只有周末才会在家吃饭的受访者并不在少数。我市某超市促销员小林说,我太想念我妈做的手擀面了,每次在这边吃工作餐的时候都能想起家里的饭菜,可在外打工想回家吃也没时间,只有等放假。”在市区某大饭店,记者采访了一位服务台工作人员,她说:“的确在朋友圈看到过‘7·17回家吃饭日’的说法,但近一段时候店里空位置都很多,周五也不会太忙,17日那天也没觉得人特别少。”知名社会学家、南京财经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许芸教授昨在接受记者在线采访时认为,回家吃饭日也好,常回家看看也罢,经过这么多年人们的生活浮躁期,社会呼吁大家回归家庭、重视家庭生活,拒绝那种海吃海喝的“应酬文化”,回家吃饭日”这种形式属于社会情感或情绪的承载平台,用这种形式来传递家的味道、家常菜里的爱和亲情。也许它并不适合每一个个体,但在时下的社会环境里这是一个很温馨的提醒和倡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