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丹阳过个快乐假期!(图)

    

    图片来自网络 
  


  昨天上午,云阳街道全福路小区,记者敲开老乡李小波的门,他九岁的儿子李敏试探性地向外望了望,一眼认出了记者。
  “叔叔好,我爸妈都不在,上班去了,我爷爷刚出去买菜去了,马上会回来。”小小的李敏来自湖北咸宁,这孩子,一口标准的家乡话,稚气的话语,从容的态度,透出几许成熟,却也可以看出一个留守儿童的真实的单调生活。
  每年夏天,都有大量像李敏一样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从老家暂停“留守”,如“候鸟”般,来到父母工作的城市,与他们团聚。然而,正像李敏说的,就算到了他爸爸妈妈身边,他还是常常见不到爸爸妈妈。大人们的早出晚归,没有因孩子的到来而取消。很多孩子被迫再次“留守”在居住范围内。
  生活方式五花八门李敏的父母在全福路开了一家小餐馆,已经经营了五年,每到暑假,他和爷爷都会被接到丹阳来,和爸爸妈妈一起过。
  “丹阳好玩,去年,爷爷带我去了‘天地石刻园’、市民广场’、季子庙’等地去玩过呢。”说起这些,李敏如数家珍,眼神里充满了期盼。“我很想爸爸妈妈带我一起去玩,但他们总是忙,抽不出时间。”在开发区崦东路郭家村,类似小敏一样的“小候鸟”,约有100多个。他们的父母,有的上班,有的经商。他们暑假来丹阳后,个别有家人陪着,个别只能留守在家,幸运一点的上了暑期兴趣班。
  来自湖南岳阳的叶朋,今年10岁,大人们的忙碌,让叶朋只能“自力更生”,今年7月4日来到郭家村,叶朋便独自带着比他小两岁的妹妹叶娇,去菜市场买菜、烧中饭、洗衣等,叶朋全部自己完成。
  “已经习惯了!”叶朋说,他和妹妹在老家一所乡村小学上学,爷爷前几年去世了,年迈的奶奶体弱多病,从他7岁那年,他就履行了大部分的家务事。
  在云阳街道华南村的痴树花自然村,9岁的陈燕,来自山东省商河县的农村,父母五年前在南门菜市场卖菜,今年,她与表妹在附近一起上了一家舞蹈兴趣班,她高兴地说,今年很幸运,往年,我与表妹只能天天呆在家里看电视。”安全隐患令人担忧“小候鸟”们暑假来丹阳后,因白天没有家人照管,遭遇“再留守”后,潜伏在身边的各种危险在悄悄产生。
  云阳街道石城村朱家自然村,来自江西省铜鼓县的王小琴,今年12岁,每天早上,她总能“听”到爸爸妈妈的离开,留下她和妹妹两个人在家里。这个12岁的小姑娘,便穿衣起床,准备给自己和8岁的妹妹做早饭。
  王小琴所在的这个市郊的村子一角,是一个废品回收地,租住在这里的20多名外来人员在这里收废品。
  走进去,里面的大部分空间,也堆积着硬纸壳等各种废品。王小琴正在院子里角落的厨房里,用打火机点火做饭,她说,“在老家,都是用电磁炉烧菜,在这里,不习惯用煤气灶。”“生意忙碌,常常顾不上管小孩。”王小琴爸爸王辉说,我们也经常跟她说,不要跟陌生人走,不要乱吃陌生人的东西,注意安全。”“作为父母,不能时刻看着她们,总免不了时时担心。”王辉一脸无奈,不知如何是好,但愿天天平安。”云阳街道阜阳社区新二村,来自湖北宜昌的朱青,今年11岁,父母在城北农贸市场经营蔬菜,今年7月5日他与妹妹来丹阳后,不仅要照顾妹妹,还有每天中午和傍晚把饭烧好,送给在经营蔬菜的爸爸妈妈吃。
  令人担心的是,从朱青租住地到城北农贸市场,要穿越一条公路,朱青说,因没有红绿灯,我和妹妹每次穿过这条路,我都捏了一把汗。”心理问题值得关注“除了安全隐患,更重要的是孩子心理问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市教师发展中心耿振美老师说,暑假期间,孩子从千里之外的老家来到城市与父母团聚,同时借此开阔孩子的视野,是很多在城市务工的家长最真实的愿望和想法。“但因父母工作太忙,没时间照管孩子,他们可能会忽视孩子内心情感的需求。”耿振美老师说,留守儿童的特殊心理问题,暑假时机,与父母团聚,是一个很好的关注他们心理成长的机会。她建议一些社区,可组织志愿者开展一些亲子交流活动,一方面,丰富孩子们的暑假生活,另一方面,促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交流。
  耿振美老师最后建议,针对这些弱势群体的特殊学习、生活、心理问题,政府、社区、公益机构,应齐心努力,让他们与其他孩子一样,有一个安全的、金色的童年。(佘记其)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