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姐”,这些年你还好吗?(图)

  

   本报讯  “27年前,由于家境困难,二姐被迫送养。9年前,她就通过报纸找过我们,但一直未果。如今,找到她成了我们全家人的心愿。”3日下午,司徒镇全州的小梅(化名)手拿一张旧报纸,惴惴地对记者说道。记者看到,这张报纸是2006年7月出版的《扬子晚报》,在其“社会生活”版上刊登了一篇《17载养父母含泪替她寻父母》的报道。
  今年春节,小梅年过七旬的爷爷在常州“偶遇”这份旧报纸,隐隐感觉文中的女孩“咪咪”就是他的二孙女。于是,就嘱咐小梅辗转联系到了记者,想借助本报找到他夜思梦想的孙女。令人感慨的是,小梅的父母均已辞世,而此次寻亲,对于小梅来说,除了圆自身的“寻姐梦”外,更为了帮助自己年事已高的爷爷奶奶圆一个未了的心愿。

  9年前的旧报纸“告诉”小梅有个“二姐”
  3日下午1时许,记者在约定的全州初级中学门前,见到了小梅和她年近七旬的奶奶。小梅告诉记者:我在外地工作,再过几天就要回单位上班了,希望通过媒体能找到姐姐。如果寻亲稿子见报后,一有信息,恳请你们及时通知我们。”采访中,小梅告诉记者,她原来并不知道自己还有个姐姐,还是9年前的那份旧报纸“告诉”她的。小梅说,今年春节,爷爷去常州走亲戚时,在亲戚家发现了一张2006年7月23日《扬子晚报》,老人平时就喜欢看报纸,当即就仔细地看了起来。当看到A8版上面刊登一篇标题为《17载养父母含泪替她寻父母》
  的报道,老人认认真真看了好几遍。随后,老人陷入沉思,总感觉文中的女孩“咪咪”化名)就是他的二孙女,因为出生时间、地点都很相符。于是,老人当即就萌生了在自己有生之年寻找二孙女的念想。并且,当天老人就将自己的心愿告诉了在外工作的孙女小梅,也告诉了自己的老伴。小梅的奶奶闻听二孙女有了线索,也是惊喜万分,强烈希望能找到这个孙女,让一家人团聚。就这样,小梅才知道自己还有个二姐!

  不知她过得好不好愿她不要记恨亲生父母
  小梅告诉记者,目前她在家中排行老二,上面有个已经成家的大姐,而原本自己还应该有个“二姐”。可是,当年因为家境实在贫困,加上国家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父母靠务农为生,也无能力抚养。这样,就在二姐出生2天后的清晨,无奈之下的父亲只得忍着骨肉分离的剧痛,将二姐抱到丹凤医院附近地面上。
  “因为这里来往人多,父亲就希望有好心人能够收养二姐。”其实,就是在送养的过程中,父亲也是万分矛盾的。所以,几分钟后,当父亲不舍返回时,却发现二姐已经被人抱走。如今,近27年过去了,家中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幸的是,父母却相继离开了人世。在闻听爷爷奶奶的心愿后,小梅和爷爷奶奶一样,找回二姐的想法一天比一天迫切。
  此后,他们就开始尝试着联系记者,在通过114查询等多种方式后,终于联系上了记者。“我就想在爷爷奶奶有生之年,能让二老见一见二孙女,看看她目前过得好不好。让二老不带遗憾地离去,”小梅动情地说。
  “如果找到了,即使二孙女不认我们也没关系,只要她生活得比我们好就够了!而且我还想亲口告诉她,当年她被送养是实在出于无奈,请她不要记恨她的亲生父母。”说到这里,小梅的奶奶眼眶湿润了,不住用手拭泪。

  埤城好心养父母曾流泪为爱女寻“双亲”
  记者从9年前的报道中了解到,17年前,我市的张女士收养了一个弃婴咪咪(化名)并精心抚养;17年后,当女儿获悉了其身世真相,乖巧的女儿却视他们为路人!为了女儿能安心读书,有一个好前途,张女士夫妇流泪为爱女急寻亲生父母。”报道中,根据张女士回忆,
  在抱养当天发现的随身物件中,有一张小红纸条写明了咪咪的出生日期:1989年10月24日。
  报道还提及:当时,咪咪生下不久就被遗弃在丹凤医院门前,是丹阳埤城一名好心的张女士收养了她,而张女士和丈夫本身还有一个女儿。在张女士和丈夫的悉心照料下,咪咪一天天长大。
  后来,张女士又在丹阳城里开了一个汽修厂,对于咪咪,夫妇俩是恩爱有加百依百顺。为了让她以后有个好前途,他们不惜花钱先后送其到无锡、丹阳的名校。
  然而,就在咪咪即将读高二时,知晓自己的身世,而后无心读书,成绩一落千丈!咪咪的转变让张女士万分心痛。因担心女儿出事,更希望咪咪找到亲生父母后能安心读书,张女士停下手中所有业务,主动帮女儿四处寻找亲生父母。然而,寻找未果。
  “二姐现在过得好不好,还在不在丹阳?成家了没?她的好心养父母现在好不好?……”小梅说,这些都是自己和爷爷奶奶迫切想知道的,同时,小梅表达了渴望和二姐团圆的心,称只要有一线希望都不会放弃寻找。在此,本报也希望有线索的读者能与本报新闻热线86983119联系。
  (王国禹文/摄)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