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诗”记录如歌的晚霞生活

  孙光楣,是一位退休教师,退休以后,在女儿的鼓励下开始文学写作,他把对教育、对学生的爱,都转到了文学创作上。从本来不敢写,后来试着写,到现在的喜欢写、享受写。几年时间,创作了大量的散文、随笔杂感,并自费出版了3本散文集。去年开始,孙光楣老师迷上了写诗词,目前,已创作自己的诗集“心灵日记”,共有325首诗,记录了他的生活轨迹和人生感悟,他将每日所见所闻所感,付诸文字,化为风骚,宣扬生活中的真善美。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云阳街道新家园小区孙光楣的家,彬彬有礼的孙老师拿着他写的“红尘絮语”、锦轩絮语话不惑”、红尘絮语古稀纪念版”3本散文集开心的说,这些散文都是他退休后写的,还有这本325首诗的“心灵日记”,这个月就出版了。

  在女儿的鼓励下 老教师开始写散文
  71岁的孙光楣,原是珥陵高级中学的一名老师,2005年退休。干了42年的教育工作,退休后的孙光楣一下子不知道做什么好。“退休下来,很空虚”,孙老师告诉记者,他以前是教语文的,在学校也担任教务主任,工作期间很忙。和大多数退休的人一样,退休后的他无所事事,感觉一下子闲的很。平时帮爱人付小妹做饭,干些家务,有时和朋友打打牌。2008年,在女儿孙宇芬的鼓励下他开始写散文。
  “自从开始写散文,就觉得过的很充实”。孙光楣说,开始写散文,并且看到自己写的文章在报刊上刊登,就更加激发了他写文章的兴趣。连着几年写了100多篇散文,并自费出了3本书共4000多册,免费赠送给朋友、学生等。“我的第一本《红尘絮语》出来后,还有人要买呢!”孙光楣自豪的告诉记者,有两名市民知道他出书后,还特地找到他曾经任职的珥陵高级中学找他,要买他的书,最后他免费把书赠送给了这两位“铁杆粉丝”。

  迷上创作诗词 一年创作了325首诗
  随着写的文章得到大家的认可后,他对写作不仅仅是热爱,更到了着迷的境界。2014年孙光楣开始诗词创作。短短一年时间创作了325首,其创作量惊人。“他现在已经入迷了,家务也没有以前做的多了”,孙光楣的爱人付小妹打趣的说,自从孙老师热爱写作后,发现时间不够用。有时睡觉了,他突然想起两句就起身用笔记下来。有时吃着饭,他灵感来了就拿笔记下来,毕竟这么大年纪了,付小妹看着眼里,疼在心里。虽然嘴上这么说,但写作毕竟是积极向上的事情,付小妹还是很支持的。
  “年纪大了,能将一些内心感悟用诗表现出来,也是对自己人生的一个盘点”。孙光楣说,一天下来,被哪些人和事触动了,他都会写下来。目前,孙光楣老师已创作自己的诗集《心灵日记》,共有325首诗,从人生、亲情、友情、怀旧、随感等各方面,宣扬生活中的真善美。这本《心灵日记》诗集已定样,将于近期出版。

  将日常生活的内心感悟化成优美的诗
  人的一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悲欢离合、人情冷暖,酸甜苦辣咸各种滋味尽在其中。孙光楣不仅能够从平常生活中感悟到许多道理,还将它们变成了优美的诗词呈现出来。
  他平时写诗大多取材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或者身临其境时的灵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而且几乎每首诗下面都有注解,比如“睦邻乡情”、住公寓房有感”这两首诗下面就注了:《睦邻乡情》与《住公寓房有感》是姊妹篇,两首诗将截然不同城乡民风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
  去年夏天有次在纳凉,孙光楣想到儿时在乡下大家在一起纳凉的情景,当晚他就写下了《忆纳凉》:苍穹繁星打谷场,长凳短桌人纳凉。手持蒲扇驱酷暑,点燃麦糠作蚊香。老人三五话古今,儿童七八捉迷藏。夜深人疲露天睡,鼾声蛙声大合唱。”从一开始的不敢写,到后来试着写,最后是喜欢写、享受写,因为写诗,孙光楣还被邀请担任了丹阳市云阳桥社区“筑梦诗社”的副社长。孙光楣坦言,诗社的成立对爱好诗词的人来说,在社区有了一个家,能够和诗社的成员切磋交流,这也是丰富老年生活的一种好方式。
  如今,每天看书、看新闻、读诗、写诗,已经成为71岁的孙光楣老师的日常生活。诗歌对于他来说,是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作诗对于他来说,就像记录生活的日记,孙光楣把故事写成文,把感悟写成诗,他用文字描绘每天不同的光景,谱写如歌的晚霞。
  (王国禹 马艳琴 文/摄)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