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市社区举办的居民活动越来越多,然而社区干部发现,要么就是参与的居民不多,要么就是一些老面孔,新参与进来的居民较少。一些社区干部感慨:现在邻里纠纷倒是不多了,可邻里关系总是隔着一层什么。”社区干部要想打通这邻里间的情感围墙还真是不容易。近日,记者就此问题走访了一些小区。
邻里缺少交流互动
“我已在丹阳城里住过三个小区,却很难找到邻居之间那种亲切的感觉。”今年65岁的王国良是开发区某小区居民。10年前,他与老伴跟随女儿住到城区。先后搬过几次家,但这么多年来,老王感触最深的就是“没有老家农村那种走家串户的感觉”。尤其是楼上楼下的邻里之间,基本是回到家“门一关、各过各的日子”。这让从农村来的老王感到美中不足。问题出在哪里呢?“一幢楼里的居民基本没什么活动平台,所以也就没有太多接触。”老王说出自己的想法。
实际上,现在很多社区都在为邻里关系做出了种种努力,比如组织各种活动等,但参加活动的居民人数非常有限。小区居民小朱告诉记者,像他们小区,共有200多户家庭,然而每次搞活动,即使通知贴到楼道各处,仍是没有多少居民参加。公园新村社区主任马腊花则告诉记者:“我们社区组织的一些社区公益活动一些市民还是很乐意参与的,如志愿者服务、慰问贫困孤寡老人等,,这些活动也是邻居们交流的机会。”许多社区干部颇有同感地说:缺乏邻里间应有的互动,谈何邻里关系呢?
居民之间观点不一
采访中,一些居民却说:我们平时都要上班,家里有老人的也只能让老人去参加社区活动。
而节假日同事聚会、朋友圈、同学会、看望老人、各种培训、接送孩子上辅导班等事情还忙不过来呢,要求每次参加社区居委会的活动确实勉为其难。”一位居民直言:我倒是觉得邻里之间还是保持一定距离为好,弄得过于亲密、太透明了麻烦也不少,我们家拆迁以前住在一个大院里,邻里之间你家吃什么菜都知道,包一次馄饨还要端来端去,我觉得有点烦。”一位担任公司管理职务的居民老束对记者说:“我觉得邻里之间保持在楼道上见面热情打招呼、互相问好就可以了,串门走户就看情况了。现在毕竟不是那个几十家人家门对门、窗对窗住在一个老院子里的时代了,不可能有那种想不亲近都不行的感觉了。社区活动主要应放在保障社区安全、提供社区服务方面,有偿的也行。比如提供组织钟点工服务、提供早餐、社区安保、帮助贫困邻居、红白事一条龙服务等等,对于能解决大家困难的事居民会有兴趣,也许会更加配合。”
期待和谐邻里关系
江南人家社区蒋主任说,邻里情延续的载体是社区活动,其基础却在楼道之中。以前万善园社区的彭老师曾在社区里开展了多项邻居联谊的活动,还曾举办过“楼道邻居节”,彭老师及其邻居们开展的活动很值得大家效仿。住在景泽园的李先生告诉记者,他以前看到一些邻居,擦肩而过时也只是点头微笑。但自从他跟着女儿参加了一次社区组织的才艺展示活动后,他就已经认识了楼上三户居民和楼下两户居民。而且都留下了电话,并知道这些邻居的工作岗位。就在3月初,他在女儿的要求下,还和楼下的汤先生、老林三户家庭到句容自驾游了一次。现在他们三家的小孩子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朝阳社区曾对居民邻里关系进行过调查,发出问卷106份,其中,向往邻里关系更和谐美好”的占91%。所以,为了打通邻里之间的交流障碍,社区、物业等社会组织应发挥纽带作用,通过各种活动,让居民真正熟悉起来,从而化“冷漠”为热情。
(小贡 溢真 文/摄)
创新方式凝聚邻里情
在近一时期的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工作中,我市各地社区居委会围绕邻里关系相继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邻里关系趋冷环境中的城市人,重新找回了那份“远亲不如近邻”的社区温情,努力营造互帮互助、邻里亲情的社会氛围。这也成为我市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的一道新风景。
随着单元式楼房建筑对古老的街巷居民院的迅速替代,防盗门背后自成一统、邻居相邻不相识的现象成为主流,温馨和谐的隔壁邻里关系渐行渐远。而从现代城市意义的角度讲,每个城市都是由很多社区组成,而社区又是由每个家庭组成,邻里文化是联系人与人之间情感最关键的环节。许多社区在邻里文化活动中就鲜明地提出:邻里之间多点微笑、多点关爱、多点分享,共同创建互助、友爱、健康、和谐的邻里社区。虽然中国自古以来讲究邻里和谐,万金买邻等,但在高楼建构的“城市森林”中,所有邻里关系都应建立在尊重人们私人空间的基础上。因此,现在的邻里亲情不能只是传统邻里街坊文化的简单回归,而应该是创新方式后的焕发生机。近年来,形式各异的新型邻里互动交流载体丰富了社区邻里文化内容:邻里文化节营造了邻里文化氛围;邻里温暖行动促进了社区居民和谐相处;社区公益慈善超市打造了邻里互助平台;“社区客厅”服务项目维系了老邻居老街坊的情感纽带和共同记忆;社区QQ群、社区微信公众平台、邻里微信群等居民媒体不仅提升了社区自管自治水平,也扮演了城市邻里文化复兴推动者的角色……可见,在淡漠疏远的居民人际关系统治城市多年之后,人们渴望邻里交流和温情的本能已开始复苏,而塑造一种新型的邻里街坊文化和生活方式则需要更多的创新。(建平 溢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