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电影院里的椅子软绵绵的,哪像以前哦,还是木板凳呢!”回忆起这些年间丹阳的变化,百岁老人费淑明津津乐道地说了起来,看完了站起来,哗啦一片的凳子声音。”从百年前的呱呱坠地,到如今的满头银发,费淑明老人已经106岁了,在百年的时间洪流中,她见证了丹阳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和它一起成长,也迎接了它的新貌。
·大运河码头边排队洗衣服
费淑明的老家在吕城,一度在外随从军的丈夫奔波在全国各地,直到30多年前,费淑明和丈夫才随二儿子一起回到了丹阳。那时,二儿子在城区老汽车站附近买了两间平房,一家人便简单开始了生活。
那时,费淑明已经70岁了,但她依旧耳聪目明、身手矫健,每天洗衣做饭对她来说不是问题。吃过早饭后,费淑明便拿上一盆衣服,走到附近的运河边去洗,河边有码头,我就在那洗。”费淑明告诉记者,洗衣服要一早就去,有时候,码头上挤得满满当当都是要洗衣服的人,她只能慢慢排队,轮到自己后,才能开始洗,以前没有洗衣机,都是自己手洗,再拿块搓衣板。”洗衣回来后,费淑明挎着个篮子就去买菜,沿着一条石子小路过去,就到了千家乐菜场。“那条路坑坑洼洼的,很不好走,路上大多是三轮车,汽车很少。”费淑明回忆,一到下大雨,路上的积水就会漫过小腿,更加难行。她告诉记者,虽然现在千家乐看起来旧了,但在那个年代,它算很好的菜场了,“里面的摊位一个一个的,很整齐,菜的种类也多。”
·看电影从露天到规模影院
16岁时,费淑明就嫁给了丈夫,离开了吕城老家。30多年前回丹后,她虽然依旧务农,但偶尔也有休闲活动——看电影。
“只要一听到‘铛铛铛’的敲锣声,就知道电影开场了,我们就搬个小板凳过去看。”费淑明说,那时候不是这个生产队放电影,就是那个生产队放,只要空闲,她就会赶去看。后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费淑明和家人开始去电影院看电影,“电影院的凳子比小板凳好多了,看完之后听到的是一大片板凳合起来的声音。”如今,费淑明老人住在云阳街道万善园一村,她感慨,现在的生活和以前相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以前怎么能想到,会有洗衣机洗衣服,会有这么大的电视机看节目。”日前,云阳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来陪费淑明老人,一起看了万善公园的新面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费淑明老人是民政部门的优抚对象,也是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五个无偿服务对象之一,陪着老人一起看城市新貌,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牛改云 蒋玉 文/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