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他从部队回家探亲时与邻村的她,经人介绍见面后便一见钟情,通过一年的信件接触后,再次相逢时就闪电结婚。如今,他们的婚姻已满“42岁”。谈到自己的闪婚恋情时,今年69岁的吴敏笑言: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幸福,并许下愿望,一生相守,好好珍惜这位身边人。
“一见钟情、二见倾心、三见定终身”这句话用在吴敏与曾柏青的爱情中再合适不过了。在太阳城小区69岁的吴敏家中,他告诉记者,自从1972年在司徒镇车村老家与邻村的曾柏青见过面之后,他便认定了眼前的这位女子将是今生的另一半。那年,他26岁,在北海舰队航空兵莱阳场站担任发电技术员;她23岁,在家务农。探亲一个月时间,他们见了两次面,之后他便回了部队,而她则继续在家种地,只是两个人的心中从此多了一份牵挂。第三次见面,是在他们的婚礼上……和现在的闪婚相比,七十年代的爱情是纯粹的,那时候认定一个人就是一辈子,没有房和车等现实问题,只有心与心的碰撞和终生相守。
“她年轻时候长得很漂亮,人也机灵,我一看就知道她是个可以过日子的好人,非常喜欢她。当时处对象,跟现在的年轻人不一样,连喊着见一次面都不好意思。”时隔40多年,吴敏回忆起他的恋爱史,依然像个害羞的大男孩,满脸欢喜。“我和老伴从认识到领证结婚还不到一年时间,期间我俩也就见过两次面,但彼此都认定对方就是一辈子要找的人。”吴敏说,1973年2月20日,他们在山东莱阳县的部队里举行了婚礼。婚房就设在我们部队里的营房宿舍,那是一间仅十几平米的房间,里面有一张用两张部队单人床拼起来的‘婚床’,一张办公桌,一个煤炉……”吴老回忆道,当时的婚礼比较简单,我就牵着她的手拜了堂,没想到这一牵就是40多年。当时,因吴敏的军龄和干部级别都还达不到家属随军的条件,他与妻子在部队共同生活了一个月之后,曾柏青就独自回老家了。
在参军的那段日子里,吴敏想要回家看望妻子时只能等待一年一次的探亲假,而在平时双方就只能靠一纸书信来传达思念之情。吴老告诉记者,他的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出生时,他都没有在家,是妻子一个人把孩子们拉扯长大的。一直到1982年,也就是结婚九年之后,他才有机会将妻子和自己的一双儿女接到部队,让他们过上较为宽裕的随军生活。经历了近十年的分离,他俩的感情并没有因此而淡化,依旧相濡以沫,相敬如宾。每次一想到妻子一人在农村陪老母亲生活这么多年,并为他生育一双儿女,他就愈发觉得爱情的可贵,愈发坚定对老伴的爱,因为她为了这份爱独自坚守了9年,他要用自己的一辈子来守护她。我不在家的时候,是她一个人支撑着这个家,那种辛苦只有她自己知道。为了贴补家用,我会尽量节约,寄些钱回去。但生活艰苦,可以说这么多年来,是她的那份贤惠,那份坚持,才没有让家垮掉,才能让两个孩子健康成长。”回忆起以前的岁月,吴敏对妻子充满了感激之情。
从部队转业回丹后,吴敏被分配在云阳中学工作直到退休。她就是个老好人,宁可自己吃亏,也不会占其他人的便宜。”吴敏说妻子最大的优点就是会体贴人,其实这么多年来,我们也会因为家庭琐事而吵吵闹闹,但大家都会将心比心,不管有什么不愉快,只要睡一觉就忘了。”他说,不管是对家里的长辈还是对单位的同事、战友,妻子的待人处事都让他心生敬佩,这让他非常骄傲。
“退休后,我和老伴偶尔也去旅游,到外面走走、看看。”说着,吴老还拿起了相册,给记者翻看旅游时拍的照片。聊起夫妻相处之道,吴老用“相互尊重,相互谅解”八个字概括。他说,一个家庭,夫妻双方首先要做到相互尊重,这样才能使感情牢固,生活融洽;但人无完人,每个人性格不同,都有小毛病,因此遇到矛盾时,要做到相互谅解,相互关心,这样才能避免家庭矛盾激化,达到融洽相处。
老人说,那些年,他们没有电话,没送过鲜花巧克力,没吃过烛光晚餐,也没说过“我爱你”,更没有什么物质基础,一起从苦日子熬过来的他们,有的只是相濡以沫。可经过时间的磨炼和渲染,你会发现,在那一封一笔一画的情书里,在那平平淡淡的生活里,他们拥有的爱情,分外美丽,让人动容。
(丽萍文/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