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4岁的张桂英在导墅镇敬老院已经工作了30多年。自己的生活条件不是不宽裕,家里不是没有老人要照顾,女儿也需要她帮忙带孩子,而张桂英却乐意在敬老院工作着,用她的话说,她就是有“老人缘”,她已经习惯了在敬老院照顾这些老人的日子。
孝女到敬老院工作,无缝连接
张桂英家住导墅镇下琴洪家高楼村。1984年,张桂英33岁,因为曾经在家长时间照顾爷爷奶奶尽心尽力,是村里出了名的孝女,因此在导墅敬老院开办的时候,村干部推荐她到敬老院工作。这一工作,就是31年。张桂英形容自己“不是那种半途而废的人”,所以当记者问到她要在这里工作到什么时候时,她回答:直到我自己动不了了!”1984年导墅敬老院开办时只有张桂英一个护工。“我之前在家照顾我的爷爷奶奶,他们都是年龄很大的老人,到90多岁才去世的,
照顾老人我可有经验了。”张桂英说,虽然做的工作大致相同,不过在很多地方依然有区别:敬老院的老人较多并且性格各异,一些老人温和内向,一些老人则脾气特别火爆。这个时候,张桂英就得耐着性子,好好安抚这些“老孩子”。“他们都是老年人,就像是我的父辈祖辈一样的,即使他们对我发火,我也会笑着和他们说话。”正是这样日积月累的照顾与陪伴,张桂英渐渐得到了几乎每个老人的信任。“有时候我有点什么事情要请假出去几天,到我回来的时候,一些老人还把衣服、被子什么的堆着放在那里,像孩子一样专门等着我回来,帮他们料理。”老人们只认准了张桂英,有什么事情都喜欢叫她。
另一个让张桂英刚开始不太适应的地方,敬老院里的老人绝大多数都是五保户,大都会在敬老院度过余生,因此,目睹老人去世,清洗、抬送尸体等等也是工作之一。“刚刚看到有老人去世的时候我很害怕,为他们清洗身子为他们送行,等于和老人‘零距离’接触……不过后来慢慢也就适应了。”张桂英说,30年间,她已经为300名老人送终。自家的爷爷奶奶去世之后,她并没有亲自处理老人去世的事情,因此猛然清理死去老人的尸体,除了不适应外还有些许感伤。
“我对这里太熟悉了,每天的工作我闭着眼睛都能做好:我起床后帮老人清理、洗漱,带他们晒太阳,陪他们聊聊天等等。”张桂英一边十分麻利地帮老人整理着床铺,一边和记者说着话。
全心全意照顾老人,愧对家庭
和其他家庭一样,张桂英也上有老下有小,家里还有一个87岁的老人,大女儿和小女儿家也都有了小孩需要照看,不过张桂英却一心一意想要在敬老院工作下去。
“家里的母亲就交给我丈夫去照顾了,我一般白天都在敬老院里,每个月有20天晚上回家。我老公也65岁了,在家里什么都得自己做,真是难为他了。我的大女儿在新加坡,孩子已经大了,小女儿在苏州,孩子还小,正需要我去帮忙带,但是我去过一个多月,心里时时刻刻还想着敬老院的老人们。
这个老人身体还好吗?那个老人腿还痛吗?我女儿看着我这样,也就同意我回到敬老院来。”张桂英说,“我离不开他们,他们也离不开我,有些老人吃饭穿衣都需要人帮助,如果不了解这些老人的话,很难将他们照顾好。”对此,敬老院院长张爱平对张桂英的评价很高。“我来敬老院才20多年,比不上张桂英来这的时间长。她是真正将这里当作自己的家了,根本不需要谁去督促她工作。即使我出去几天不在敬老院,这里的工作都会正常进行。”张爱平说,他也曾劝说过花甲的张桂英退休回家享福,不过张桂英却执意要继续留在敬老院,于是张爱平便继续留用了她。“我们给张桂英开了绿灯,她要想回家,随时都可以,她要想留在这里,我求之不得。”
为敬老工作而自豪,乐为终生
敬老院里的工作是琐碎又繁杂的,有时候也会遇到危机。前几年,有一位老人在去世前患了一种传染病,在其去世后张桂英和一名同事帮忙清理的时候都被传染了,最后两人住院好长一段时间才治好。有时候,张桂英还要骑着三轮车到外边去找丢失的老人。
“记得有一次,一个脑子不大好的老人出去迷路了,天又下起了大雨,几个小时都没回来。我都急死了,和一个护工骑着车就出去找。去哪里找啊,老人又不知道打电话,又不知道问路。我记得那天我们找了很久很久,最后发现老人躺在一个路边,幸好没有出什么意外。”为了防止老人外出走丢,张桂英一般都会陪着或者推着老人出去散散步、晒晒太阳。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不觉张桂英已经在导墅镇敬老院工作了31年了。虽然早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年轻容颜,头发白了牙齿掉了,自己也成了“老人”已经做了外婆,但她还像当年第一天上班一样,尽心尽力将老人当作自己的长辈来照顾。
在聊天中,张桂英表现出对护工这份工作的自豪与依恋。
“你要问我为什么愿意一直在这里工作,其实也不为什么,就是感觉到踏实,有一种家的感觉。”可能天生有“老人缘”,张桂英说对老人们放不下,自己也闲不住,“我想在敬老院工作到自己不能动为止!”(韦婕李潇文/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