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如何理性消费?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养生保健越来越受到重视,保健品市场也因此变得愈发活跃。然而,保健品市场乱象丛生,一些不法商家乘势侵害老年消费者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近日,市场监督管理局就接到一起这样的投诉案件,受害者被忽悠买下五千多元的保健产品。对此,维权专家提醒,广大老年消费者一定要理性对待各类促销活动,谨防消费陷阱。

  路遇“好心人”掉入保健品推销陷阱
  据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人员介绍,投诉人姓陈,今年65岁。
  陈先生说,上月20日在市民广场处,突然有一位男子主动和他搭讪,他自称是一家老年人生活馆的工作人员。
  “他递了张名片给我,上头写着李经理,他先是给我发了一份《老年周报》,接着说只要留下联系方式,就可以免费赠送半年的报纸。”陈先生认为,此事对他来说并无损失,于是就答应了。
  几天后,陈先生接到了李经理打来的电话,让他去丹阳某大酒店集中听取讲座,顺便可以领取一份礼品。陈先生闲来也无事,便带着妻子一同前往了,当天去听取讲座的有三四十人呢,讲座上工作人员向大家介绍并推荐了一款降血压产品,每套包含三件产品,总价合计5000多元,其中激光治疗仪2000多元,保健品2000多元,一只茶杯1000多元。”陈先生说,现场当即有人提出产品价格太高,后经多次协商,一套激光治疗仪和保健品的售价为2680元。
  由于陈先生及妻子都患有高血压,于是其妻就建议可以现场购买一套,不过因生活馆的工作人员说激光治疗仪只能一个人使用,所以陈先生最终买了两套产品。
  陈先生说,减去工作人员给的一张100元的现金券,他总共支付了5260元现金。“在回家的路上,我就一直纳闷,激光治疗仪为什么只限一个人使用呢,直到后来我问了别人,才知道事实根本不是如此,激光治疗仪是可以相互使用的。”然而,待陈先生明白自己被骗却为时已晚,他多次致电李经理,对方皆无回应。

  推销惯用“五招”老年人消费需谨慎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人员告诉记者,根据以往的投诉来看,销售人员忽悠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形式主要有五种:利用“赠药”、免费试用”等促销手段引诱老人上当;打着“高科技”的幌子上门推销,老人往往不能辨别真伪;打着“名医会诊”旗号,用虚高的检测结果吓唬老人购买、服用保健品;通过“免费旅游”等手段吸引老人,让老人觉得过意不去后购买产品;利用老人渴望亲情心理,经常嘘寒问暖,熟悉之后软磨硬泡让老人上当等。而另一方面,老年人又为何容易上当受骗呢?他认为,从认知能力来说,老年人接受信息时,通常是别人说什么就相信什么,特别是来自“权威专家”的声音,而且老年人的信息处理能力比较弱,一些保健品销售商正是抓住了这一弱点,对他们进行信息轰炸。此外,很多保健品对某些疾病只有辅助治疗作用,销售者在宣传中却常常将其当作治病的药物来宣传,以此误导老年人。
  他介绍道,从处理情况来看,这样的投诉往往是既没发票又找不到人,更找不到店铺。而由于被投诉对象不明确或无法找到具体人员,有关部门也无法受理,即使受理,处理难度也很大。为此,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提醒广大老年人消费者,购买老年人保健品一定要注意以下事项:一是要到信得过的商店、超市或保健品专卖店购买保健品,查看对方的营业执照、许可证原件等,以免买到假货和高价保健品,危害身心健康。特别注意,对那些临时住宾馆、租用房屋进行产品宣传和销售的人员,切记不要购买其产品,再大的诱惑都不能上当,因为,这样的交易行为天生就埋下了隐患。二是老年人购买保健品时,不要轻易相信虚假宣传,要认真阅读说明书,注意查看批准文号,可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网站核查真伪。三是通过媒体或网络等途径选购保健品时要谨慎,可以通过有关部门查询相关组织的合法性,以免上当受骗。购买保健品时,要留意保健品标志为天蓝色图案,下有保健品字样,俗称“蓝帽子”,如果没有,则不是保健品。
  四是不要相信有免费的“午餐”,不要贪图小利。许多老年人起初有一定的防范心理,但容易被小恩小惠迷惑,再经过推销人员的“洗脑”,现场气氛的烘托,往往禁不止蛊惑,导致上当受骗。五是保健品不是药,要相信正常人只需通过合理的膳食营养就足够了。要相信科学,身体不适请及时到正规医院诊疗。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