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防备”还需把握一个“度”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是让孩子知晓社会的险恶,还是让孩子保持一颗单纯的心?在我们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是保持高度警惕事事生疑,还是永葆乐观坚信人人皆善?近日,笔者去某大型超市购物,偶遇一个与家人走散的小男孩。四五岁的娃娃满脸泪痕,不住地呼唤“妈妈”,路过者芸芸,却都是驻足迟疑又离开。
  看着小娃娃彷徨无助的模样,笔者上前询问男孩详情,并表示想带他去广播站寻找家人。
  然而,让笔者始料未及的是,小男孩一脸警惕地不愿搭理,甚至厌恶地别过身子执着地喊“妈妈”。异常尴尬的笔者只得站到一边,所幸的是,数分钟后男孩的妈妈终于意识到了孩子的“走失”,回头来寻找。
  小男孩的防备拒绝着实让笔者有些受伤,但转念反观“大人的世界”,却只能无奈兴叹:买家不信卖家足斤足两,老人跌倒街头无人敢扶,专家辟谣让人更觉“不实信息”的可信,大人疏忽、孩子单纯致拐卖儿童事件时有发生……种种传递“防备之心不可无”的鲜活事例无一不警醒众人“切勿轻信”!毋庸置疑,“逢事必疑”的谨慎或许能让我们规避许多风险,但由此而来的却是与人相处时陌生感与疏离感倍增、安全感与幸福感递减。孩子的“心理营养”最开始都是身边人给的,如果父母赋予其足够的内心力量,孩子就会获得坚实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勇敢地自保和交流;成年人的丰富阅历或许逐渐在心内构筑起了坚固樊篱,可如果能适当放下戒心用心辨明纯真善良,人与人的互通才能更为真实美好。
  (尹媛)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