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小王昨天到亲戚家去吃生日酒,每人领到了一小盒生日蛋糕,他告诉记者,这些蛋糕都是从他一位开微食铺的朋友那里定购的,每一份20元,很划算。据透露,开这种西点微食铺,生意好的月利润能达到五六千元……
热销朋友圈微食生意火
“刚刚在微信上向店主订了两份龙虾和螺蛳,外加三份米饭。办公室里三个人解解馋,省得去小吃店了。”昨天中午,在开发区一公司上班的刘小姐通过手机微信订购了午餐,她告诉记者,微店是通过朋友圈介绍后加关注的,据说他们制作的熟食在朋友圈里都觉得很赞,店主按着时令推出特色菜,上次尝试过后觉得的确不错,现在办公室里几位小青年也经常光顾这家微店。”记者了解到,为了能吃上无添加剂的健康安全食品,几年前在一些少妇中曾兴起过一阵自制西点热。由此脱颖而出的一批“民间西点高手”渐渐不满足于家人的点赞,开始寻求更广范围的认可。于是,慢慢地有人开始在线上开出以现点现做、送货上门为卖点的网店微店雏形。随着眼下微信的逐渐普及,各类微店也开始在朋友圈中发展壮大,种类也由单一的西点制作发展到了衣食住行。我市一位曾在网上兼代销售自制西点的市民通过微信告诉记者,尽管有人建议她开一个实体店以“做大做强”,但碍于资金、手艺和精力有限,目前她销售还是仅限于朋友圈中。
吃坏了肚子找谁去维权
“今天有美味的小龙虾,味道好,价格美丽32元一斤。要的快哦!因为量不很多,昨天的30斤一下子就没了。”昨天,又一位微店主在微信上发出了美食召集令。
“我在微信上也买过熟食,卖家在微信上展示过食品的操作流程,而且还标注了原料的出处,但当我询问他是否有食品经营许可时,他却三缄其口了。”怕做饭的市民张女士通过朋友的推荐也关注了一个卖食品的本地微信号,几次购买经历下来,尽管觉着做得味道比自已好,但随着天气渐渐变热,面对送上门的食品既无生产日期,又无储藏条件说明的现实,让她不禁有了“万一吃坏了肚子怎么办?”的疑虑。而在微营销正蚕食实体销售的当下,丹阳不少吃货已将注意力转移到了手机上,关注一下微店,足不出户美食就送到家。但也有市民对此类食品销售渠道心生疑虑:有没有相关卫生经营许可、天热了食物变质引发安全事故找谁……
记者在采访中也注意到,目前这类借助微信平台销售食品的微店,其经营模式基本依赖于朋友圈的的口碑相传,都没有实体店面。虽然有不少店家自诩对食品质量及卫生成竹在胸,销售业绩也相当可观,但美食背后缺乏监管的封闭式制作过程,还是使得相当一部分对食品安全十分在意的市民心生芥蒂。
食品微营销亟待有监管
那么,通过手机进行食品尤其是熟食销售的虚拟店是否有相关部门在监管呢?记者电话咨询了便民服务热线,服务台表示对于此类投诉将尽快确认受理部门。据了解,对外经营商户、有实体门店的餐饮单位以及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并已取得许可证的经营者等均在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管理范畴之内,但家庭经营、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进行销售的虚拟店这类专卖食品的微店,目前都还处于无监管的“真空”地带。
为此,有市民指出,对于线上微营销这种新生经营业态,其在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同时,也亟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与监管。记者在昨天的采访中也获知,对于网上食品销售的监管措施,相关职能部门已开始制定,不久将会出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