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四十年如一日贴心照顾残疾妻子不离不弃的好丈夫,是用8个月时间为集镇范围内所有无名小区、街道重新提名挂牌的社会志愿者,还是一位以弘扬传统礼仪文化为己任,笔耕12余万字自费3万元著书育人的老学者……他就是司徒镇退休老师臧关林,奉献不言苦,服务无止境”是其一辈子追求的人生信条。
对妻子不离不弃,谱写爱的赞歌
臧关林的妻子李春仙生来就是个残疾人,双腿需要拐杖支撑才能站起来。作为丈夫,臧关林心甘情愿地为妻子做了41年的“拐杖”。这四十年如一日不离不弃爱的坚守,让今年73岁的臧关林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额角的皱纹写满了人生的沧桑,但他仍坦然而淡定地接受这一切,用不离不弃的守候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
“我们是‘文革’时期的患难夫妻,她当时愿意嫁给我这个娶不到老婆的人,我就不能忘恩负义亏待她。要么你不要跟她结婚,结婚了就要照顾好她。”臧关林的一番质朴心声,感动了多少邻里,也曾令残疾的妻子备感温馨。据臧老回忆,当年妻子每次回娘家他就当车夫,推着独轮小车,车上一边坐妻子,一边坐一双儿女。后来,妻子生活逐渐不能自理,并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臧关林一个人身上。从此,当别人早已进入梦乡的时候,臧关林还在忙活着收拾家务;当别人睡眼朦胧地醒来,臧关林早已准备好了饭菜给妻子;为了让妻子好受点,臧关林每天坚持为妻子洗脚、擦洗身子。1985年,臧关林到当地的杏村小学当老师,同时兼顾家中的4亩责任田。每到农忙季,他一人割、一人收、一人脱粒。“下班一回家就下田打捆稻子,一人劳动到晚上9点多才结束。第二天天不亮就下田挑稻然后再去学校上班。晚上村里人都休息了,只有我一个人上机脱粒,整整忙了一个晚上,那时11岁的女儿帮忙到天亮,7岁的儿子也很积极,可不一会儿就钻进草堆睡着了。妻子则在家‘安心入睡’。”
退休不“褪色”,汇聚社会正能量
2004年的一天,臧老在杏村桥边遇到一路人,见此人在路边焦急等候就上前询问,原来他是在等快递。“你直接告诉快递员你家地址不就好了,干嘛跑这么远来接?”听到此话,路人苦笑说:“不瞒您说,我还真说不出我家的具体地址,不是我不识字,而是这房子买了这么多年小区一直未命名也没有划单元和门牌,是名副其实的无名小区。”听到这话,臧老觉得不可思议。
回去后他走访发现,路人反映的此类现象确实存在,主要是以前的镇供销社、粮管所、食品站等建造的几幢住宅楼都没有提名称,由于当时住户的水电费都是上门收费,这些无名小区虽没有导致水电费漏缴现象却给相关工作人员和居民带来了极大不便。
因此,他立即向镇党委政府提议对集镇范围内的所有房屋和主干道路统一命名编号,后经研究决定由臧关林具体负责这项工作。
此时的臧关林已从镇光明路居委会主任的位置退休,但想到能为老百姓做件实事他还是坦然接了下来。从镇新民路、观鹤路、光明路、徐西路等主干道的命名到观鹤小区、光明中路小区、幸福小区的几幢几单元几零几,他起早贪黑花了整整半年时间进行逐户摸底调查,对房屋进行编号命名,最后又用2个月时间对门牌进行免费安装到位,还居民一个有名有实的“家”。
去年,臧老将自己平日里写出的文章整理成书,取名为《家风》。“家风就是一户人家在婚姻家庭、尊老爱小、教育子女、勤俭持家和工作生活等诸多方面代代相传的风气。”说起家风书名的由来,臧老告诉记者,去年中央电视台做了“什么是家风”的社会调查,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臧关林看到这个调查之后,觉得“尊老不能等,爱小不能宠”,孝文化需要一直传导,于是他想做点事情,来宣扬孝道。于是,他和儿子一起经过几个月的整理编辑,12余万字、252页的内容终于整理成书。臧关林说,出书的费用是自费的,共花了3万元,印了1200本,目前已向社会免费赠出1000本。
“我认为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是行善,我一生就喜欢做好事,因为帮助别人能快乐自己;二是尊老,如今创文明城市必须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传播文化知识,让人心向善,让年轻人孝顺老人,让全市吹起文明之风、和谐之风,是我最大的心愿。”(曾丽萍文/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