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把粮种好,也要把服务做好”

核心提示: 为保障秋粮稳产丰收,眼下,全市各镇区正大力开展第二次病虫害防控工作。6日上午,记者走进延陵镇东殷甲庄。

图为鞠金元正从车上卸下无人植保机。记者 姚磊 摄

本报记者 姚磊

为保障秋粮稳产丰收,眼下,全市各镇区正大力开展第二次病虫害防控工作。6日上午,记者走进延陵镇东殷甲庄。在该村附近的一方稻田里,67岁的老粮农鞠金元正和女婿常亮操纵着无人植保机开展飞防作业。只见无人植保机时而低空盘旋,时而悬停其间,来来回回喷洒着农药,所经之处洒落一层薄薄的药雾,成为田间一道亮丽的风景。

老鞠告诉记者,这样的“风景”在延陵镇行宫片区经常可以看到,“不管是东殷甲庄,还是行宫片区,我们可算是真正把农机服务送到农户家门口了。”原来,鞠金元和常亮当天开展的飞防作业并不是为了自家的400多亩地,而是切切实实在为其他农户解决打药难题。“这次打药,我们已经工作了5天,总服务面积达到了3000余亩。”像这样的服务,鞠金元和常亮已经开展了十多年。

说起自己和女婿常亮的种田故事,老鞠侃侃而谈。原来,常亮年轻的时候就展现了惊人的农机操作、修理天赋,早些年曾在练湖农场专职驾驶拖拉机,从事机耕作业。自从进了老鞠的家门后,常亮觉得光靠机耕服务收入单一,便萌发了承包农田种粮的想法。

2007年,鞠金元采纳了常亮的建议,辞职回到家中承包了60亩地,利用手头已有的农机进行粮食规模化经营。种粮之余,翁婿俩还常年帮助周边农户开展机耕、机收作业。2013年,他们乘着农业政策的春风,建立了常昊家庭农场。在一家人的精耕细作之下,家庭农场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承包面积扩大到了400多亩,农机保有量也位居全市前列。

记者跟随着鞠金元走进常昊家庭农场的农机库,只见一台台高大的农机具齐整整地排列在一侧。鞠金元边走边如数家珍地介绍他家的农机设备,“这台拖拉机,在我们家已经服役了整整5年了,依靠常亮优异的修理技术,它现在依然活力焕发。”老鞠说,自家原本一共有6台大型拖拉机,就在前几日刚卖出一台,目的是更新换代。除此之外,整个机库内还有3台收割机、3台插秧机、1台高效植保机、2台无人植保机、3台烘干机以及其他农业机械,实现了从育秧到烘干的一条龙作业。

采访中,鞠金元告诉记者,常昊家庭农场与别的农场不同,自家的主要服务重心在“外头”。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由于农机具底蕴丰厚,女婿常亮的机械化作业质量优异,附近农户非常信赖他,到了农忙季节都会排着队邀请他前去服务。每年从春耕到秋播,在延陵镇的很多地方都能看到鞠金元和常亮忙碌的身影。

在这一特色的承载之下,常昊家庭农场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道,“忙时为别人,闲时管自己”是常亮为自家农场归纳出的“企业核心理念”。“自己家的田不求种得多好,中规中矩就行,为乡亲们的服务质量可一点都不能下降。”常亮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考虑到周边有不少种粮大户年事已高,或者身体不好,鞠金元和常亮总要多帮助一些。碰到周边农户家有农机需要修理的,常亮亲自上门修好后从不收一分钱,获得了他们的一致好评。大家在农忙时也更愿意把田交给他们处理,自己乐当“甩手掌柜”。

在保证“外头”服务质量不下降的同时,“里头”也是尽心尽力管好400余亩地。就在去年,常昊家庭农场的粳稻卖到了1.52元/斤,糯稻卖到了1.8元/斤。家庭农场种粮收入达到20多万元,对外服务收入更是超过了30万元。

依靠着翁婿俩的精心经营,就在不久前,常昊家庭农场获评省级示范家庭农场。鞠金元和常亮自然很是开心,但开心之余,他们表示肩头的责任更大了。“我们一家都是种粮人,我们既要把粮食种好,也要把服务做好,对得起‘省级示范家庭农场’这响当当的名号。”老鞠自豪地说。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