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中十年

核心提示: 丹中的笔架山、砚池,任何时候,都是值得去走走转转的。山不高,水也不大,但在城市的中心,有一片青秀耸立着,有一汪清水静默着,无论怎么说,都是一个让人欣喜愉悦的事情。

■钱建军

丹中的笔架山、砚池,任何时候,都是值得去走走转转的。山不高,水也不大,但在城市的中心,有一片青秀耸立着,有一汪清水静默着,无论怎么说,都是一个让人欣喜愉悦的事情。

最好是在九月的季节,潦水消尽,砚池潭清;烟光凝紫,笔架生辉。这样的季节,充满了生动与厚重。在傍晚的时候,一天的忙碌与浮躁渐渐消去,天地也慢慢地静下来,这样的时候,在笔架山上走走,在砚池边转转,会有许多思绪生发蔓延开来。

想起十年前,我来到丹中,也是在一个暑气渐消、凉意渐起的季节。来到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人,做着陌生的事,心里会感到一种不安和惶惑。记得这种不安和惶惑在心里渐渐膨胀起来的时候,就会在去了嘈杂、多了宁静的清晨黄昏,走过来秀桥,环绕砚池水,漫步笔架山,漫无边际地想前事来日。有时一想就是几个小时。在这样的漫步漫想当中,看到高高的枫杨的树叶从容地飘落,看到砚池的水静默不动,看到笔架山沉稳绵延,看到蔓草青苔间满汉碑文坦然伫立,更看到雄浑巍峨的大成殿,虽历经沧桑,却不失优雅厚重。在这样的漫走漫看漫想中,人的心境渐渐地宁静,人的思想也渐渐地清晰。

十年间,我记不清多少次行走在笔架山、砚池畔,十年的历程,现在回顾却是清清楚楚,历历在眼。十年中,我感到,丹中,有一种精神,在鼓舞着每一个丹中人奋力前行;丹中,有一种灵魂,在指引着每一个丹中人不迷失方向。

当年,青木关的晨钟驱开山城的浓雾,蜀山之阴,松柏森森,山色长春,那个“国立社教附中”的建立,一开始,就是一种荣耀,就带着一份责任。“复兴民族,发扬我中华民族之精神……”这展现出的是何等的意气风发,何等的激情昂扬。从青木关到笔架山,从1941年到2021年,从社教附中到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三千里山河,八十载沧桑,变的是时间和空间,不变的是精神和内涵。

十年间,在丹中的校园,时时处处,都可以看到一份感动:丹中的老师,奔忙于校园,不管墙外的车流穿梭,步履是优雅的,笑容是平和的;丹中的学生,进出于教室,不管窗外的霓虹闪耀,透出的是紧张严肃、活泼充实。就是这样的一批又一批丹中人,在书写着丹中一年又一年的风流辉煌。就是这样的一代又一代的丹中人,他们的外形内心,与笔架山、与砚池水、与满汉碑文、与大成殿,竟是如此的和谐一致!

笔架耸翠,砚池凝碧,大成殿巍峨。行走在丹中校园,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就算是丹中的精神了吧:任凭沧桑变迁,任凭物欲横流,任凭世事浮躁,丹中,它就静立于丹阳这一小城的一角,不惊、不躁、不慌、不乱,身负责任,不忘使命,从容、优雅又厚重。让人心里生出强大,让人心里感到清晰,让人坚定,让人踏实!

何谓“大成”?责任担当、沉稳坦然,是谓“大成”!丹中的精神,丹中的灵魂,汇集起来就是“大成”。

八十载不短,八十载,坚守着一种精神,诠释着一种灵魂,承载着一份责任,丹中,还正年轻。“继往开来,责在吾人”会时时回响在丹中人的耳边,传唱不绝!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