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迈出稳健步伐

核心提示: 去年,我市工业应税销售收入突破1500亿元,相比“十二五”末增长50%,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达1145亿元、64亿元。

高质量发展迈出稳健步伐

——“圆梦全面小康启航崭新征程”系列报道之一

丹阳市生命科学产业园鸟瞰。(记者 萧也平 摄)

本报记者 陈静 通讯员 眭小燕

五年,是一个时间刻度,更是一次发展跨越。

去年,我市工业应税销售收入突破1500亿元,相比“十二五”末增长50%,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达1145亿元、64亿元。

这五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翻两番,总数位列镇江第一。

这五年,我市主板上市企业数量实现翻番,上市挂牌企业总数达84家。

这五年,“丹凤朝阳”计划累计引进国家级人才23人。

……

数字记录着成绩、见证着发展,而贯穿的始终是市委聚焦产业强市、聚力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路线图。五年来,全市上下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强产业、调结构、促转型,调快工作节奏、踩深奔跑“油门”,一家家大企业陆续落户,一个个大项目有序推进,如同一个个扣人心弦的音符,奏响“产业强市”的最强音。

聚焦大项目,“大块头”秀出“强肌肉”

【“十三五”期间,我市累计实施亿元以上产业项目416个,总投资963亿元。】

盛夏时节,天气炎热。肯帝亚黑科技新材料项目现场负责人袁俊辉有些担忧:三栋大厂房工期已接近尾声,预计下个月可以进入试生产阶段,可别因为高温天气延误了工期。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开发区精密制造产业园的肯帝亚黑科技新材料项目现场,工地上机器轰鸣、热火朝天,身着不同颜色工服的技术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项目“掌舵人”袁俊辉和工人们一起,专注地盯着各个现场进度情况。

“最近气温高,我们避开午间高温时段错峰作业,确保项目进度不受影响,目前三栋厂房正在加快施工中,预计9月中旬将全部完工。”袁俊辉告诉记者,除了三栋厂房,办公体验楼以及另外几栋中试车间也正按照序时进度稳步推进。据悉,该项目规划用地约200亩,计划总投资10亿元,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可新增销售约15亿元。

作为发展的“牛鼻子”,项目建设成为五年间我市最具“观赏性”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五年来,我市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全力建机制、招项目、抓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突破。“十三五”期间,我市累计实施亿元以上产业类项目416个,总投资近千亿元。其中,2020年,我市开展“三集中”活动,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2个,58个总投资221亿元的项目集中开工,省重大项目国药智能康复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完成投资6.5亿元,万洋、标龙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5%。

聚焦强产业,要“喜新”还要“不厌旧”

【工业应税销售收入自2016年起连续稳定增长,去年突破1500亿元。】

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乘势而上。喜新不厌旧,双引擎齐发力,是我市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不二法宝。

一边是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老树发新芽”——这五年,我市把做优做强产业作为发展的根本之策,强化要素保障,优化提升眼镜、五金工具、汽车零部件、木业等传统特色产业。去年,眼镜及视光学亿元以上企业大力开拓平台市场,应税销售同比增长10.7%;汽车零部件产业亿元以上企业共50家,实现应税销售169.11亿元,同比增长6.6%……

另一边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新树深扎根”——这五年,我市深挖基础优势,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以天宏机械、仅一联合智造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正加大研发力度;以恒神、奇一科技、大力神铝业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保持高速增长;以鱼跃、国药等为代表的新医药及新型医疗器械产业不断壮大……五年来,我市新兴产业从弱到强,崭新的产业轮廓为我市经济发展积蓄力量。据统计,2020年,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产业销售分别增长14.8%、13.7%、25.3%,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占比达29.4%。

传统产业自我革新、新兴产业厚积薄发,产业布局优化的背后,自然离不开产业聚集的力量。

这五年,我市把完善园区建设作为推动工业提质增效的重要载体,调动全市优质资源要素向重点园区集中集聚,引导“三区三园”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去年,我市新增省级研发机构5个,高新技术创新园获评国家优秀科技企业孵化器,开发区创成省级国际合作园区。

来自市经济发展局的数据显示,五年来,我市工业应税销售自2016年起,扭转了前期的负增长态势,保持连续稳定增长,去年工业应税销售收入突破1500亿元。目前,我市各类市场主体超10万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00多家。

聚焦高质量,“丹阳制造”迈向“丹阳智造”

【4家企业上榜江苏民营企业100强,经济实力位列全国工业百强县第19位。】

何谓“高质量发展”?如何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五年来,我市坚持产业强市不动摇,不断向产业链、价值链、市场链高端攀升,由“丹阳制造”大步迈向“丹阳智造”。

江苏锦华医疗医用手套生产线建设项目总投资3.3亿元,是皇塘镇去年招引的重点项目,该项目盘活闲置土地20亩及高标准厂房6000平方米,建成投产后可年产6亿双抗菌型医用外科手套,预计新增年销售额4亿元。

“目前,项目三条生产线已接近施工尾声,其中2号生产线已投入试生产,1号线和4号线也即将完工。”项目负责人张雪强告诉记者。

把盘活闲置低效用地作为突破口,积极推进“腾笼换鸟”,是我市加快创新转型、提升发展质态的举措之一。近年来,我市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加大科技创新、突出人才引领、加快资本市场步伐等一系列务实举措,经济运行更加稳健、产业布局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经济发展的“体格”更强、“体型”更优。

这五年,我市创新驱动成效明显,成立市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中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6%;认定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此外,我市主板上市企业数量实现翻番,上市挂牌企业总数达84家,4家企业上榜江苏民营企业100强,经济实力位列全国工业百强县第19位……

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激发产业转型新动能,增添产业发展新活力……这五年,全市上下带着自信的姿态和“不经风雨怎见彩虹”的艰辛,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迈出了稳健的步伐。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