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汉生:一腔热血铸英魂,铁骨铮铮书青春

核心提示: 吴汉生,又名吴芝圃,1922年出生于丹阳县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兄弟姐妹六人中,他排行第三。父亲吴仲卿、姐姐吴之岚(管文蔚胞弟管寒涛夫人)、妹妹吴云岚,都投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其父在1943年春帮助抗日民主政府收税时,惨遭日军杀害。

吴汉生,又名吴芝圃,1922年出生于丹阳县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兄弟姐妹六人中,他排行第三。父亲吴仲卿、姐姐吴之岚(管文蔚胞弟管寒涛夫人)、妹妹吴云岚,都投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其父在1943年春帮助抗日民主政府收税时,惨遭日军杀害。

吴汉生幼年时家境困难,被母亲送到丹徒县南元乡港东村的外婆家,在那里度过了少年时代。外祖父王绍周在当地为人正直,颇有学问,很有声望,平时对小外甥关怀备至,常给他讲些中国古代仁人志士的爱国故事,教育他做人的道理。吴汉生在外祖父的影响下,从小就养成了正直、善良的品德。8岁那年,家人送他到港东八字桥小学读书。聪明好学的汉生,不负家人所望,学习勤奋,成绩优秀。他还常常帮助穷苦人家的孩子。因此,深得老师和乡邻的喜爱,都夸他是个有正义感的少年。小学毕业后,他回到丹阳老家。1936年夏,吴汉生离家去南京一家布店当学徒。

1937年底,苏南广大地区陷入敌手。日军烧杀抢掠,残害百姓,民不聊生。吴汉生看在眼里、恨在心上。一次,他走到城门口,日军要他鞠躬、出示“良民”证。他不肯,便遭到日军的一顿毒打。气愤之下,他返回了丹徒八字桥外婆家,他痛恨侵略者的残暴凶狠,更为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担忧。

丹阳人民不畏强权残暴,管文蔚兄弟3人率先在家乡组织了一支抗日武装——倪山抗日自卫团,吴汉生的姐夫管寒涛就是这支抗日武装的领导人之一。姐姐吴之岚与管寒涛相爱多年,一对情侣于乱世之际志同道合,一齐加入了抗日阵营,他们对少年吴汉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938年6月,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挺进苏南,开辟苏南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新四军首战韦岗、夜袭新丰火车站,连战皆捷,威震江南。不满16岁的吴汉生得知消息后高兴万分,他向母亲提出要去参军抗日。其母劝说他年龄尚小,待年长一点再去。他即对其母说:“抗日不分年龄大小,你如果不同意我去参加新四军,我就当场撞死!”其母深知他的脾气秉性,更为他这种抗日救国的决心所感动,随即同意了他的请求。下半年,当新四军第一支队二团活动于丹北地区,部队路过丹徒姚家桥时,他毅然告别亲人,参加了新四军,从此踏上了革命的征途。

新四军二团是陈毅司令员从赣南苏区带出来的老红军部队,许多指战员都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老战士,经受过闽赣地区三年游击战争的艰苦考验,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吴汉生跟随这支部队转战江南敌后,经受艰苦磨炼,思想进步快,军事素质也不断提高。1939年初,二团调他到皖南新四军军部教导大队学习。他十分珍惜这一机会,以极大热情投入紧张的学习和训练之中,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学习结束后,他仍回到二团。当时,二团在茅山地区活动,团部分配他到延陵、访仙一带从事民运工作。他和战友们一起深入乡村,采取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鼓舞人民的抗日斗志,帮助群众建立抗日团体,为巩固和发展茅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做了许多工作。1940年初,吴汉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0年6月,吴汉生随主力部队渡江北上创建苏中抗日根据地,先后担任了兴化独立团大队教导员、新兵连指导员、一师二旅组织干事、青年干事、四团特务连指导员等职,还参加了黄桥、营溪、姜堰等战役战斗。吴汉生经过两年多的战斗锻炼,已成长为一名既能带兵打仗又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秀基层指挥员。他平时除了密切配合连长开展军事训练外,还经常深入基层,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关心战士的成长。部队每到一个驻地,他便来到战士中间,开展政治思想工作和宣传鼓动工作,激励战士们多杀敌、多立功。在他的影响下,特务连的军事素质和政治素质不断提高,有力地保证了各项战斗任务的胜利完成。

1941年8月,为粉碎日伪军对苏中地区的大扫荡,一师二旅旅部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围歼裕华镇守敌。旅部部署四团三营与特务连主攻裕华。他和连长接受任务后,回到连队进行战前政治动员,要求全连官兵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不怕流血牺牲,做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15日晚,战斗打响,吴汉生率领战士们向敌人发起冲锋。由于敌人施放毒气,进攻受阻,战斗持续到第二天。翌日,根据首长命令,部队重新调整了兵力部署,并组织敢死队,于当日晚上再次向敌发起进攻。吴汉生奋勇当先,带领部队战斗在第一线,在兄弟部队的合力攻击下,终于胜利地攻克了裕华镇。这一仗共消灭日军一个加强小队30多人,并俘敌7名,特务连在战斗中也立下了赫赫战功。

1942年年底,为了加强苏南地区抗日斗争力量,四团与五团合并,仍称四团,在二旅旅长王必成率领下,渡江重返苏南。1943年1月12日二旅主力到达溧水里佳山地区,与十六旅胜利会师,两支劲旅合编后仍称十六旅,二旅四团改用十六旅四十八团番号。

部队重返江南后,根据师部的指示,十六旅旅部率四十八团在溧水里佳山、云鹤山等地整训。吴汉生针对特务连战士大部分来自苏北,初到江南不适应的情况,加强了连队的政治思想工作,使部队官兵很快适应了新的作战需要。

同年3月,苏南抗日军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反“清乡”斗争。国民党顽固派也乘机加剧反共摩擦,对溧阳、溧水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清剿。在上兴埠反顽战斗中,连长徐炳林不幸牺牲,特务连的军政工作暂由吴汉生一人负责,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当他得知父亲在帮助抗日民主政府收税时惨遭日军杀害的消息时,也无法顾及回家祭奠,心中的万分悲痛更加激起他抗日反顽的决心。

反顽战斗胜利后,十六旅撤出“两溧(溧阳、溧水)”地区,转入敌后坚持斗争,特务连活动于句容茅山一带。吴汉生率部多次夜袭高庄庙、丁家庄等敌据点屡战屡胜。1943年下半年,新四军十六旅乘日军进犯苏浙皖边之际,命四十八团尾随南进,特务连再次进入“两溧”和高淳地区。同年10月,吴汉生率特务连单独活动于溧水和高淳地区时,与顽军苏浙保安团遭遇,两军在溧水、高淳之间的宝塔山上发生激战。吴汉生在指挥战士抢占制高点时,不幸被敌人的机枪子弹击中胸部。这位年轻的共产党员、优秀的部队政治工作者终因流血过多而英勇牺牲,时年21岁。烈士的遗体长眠在宝塔山上,永远为后人所敬仰。

(市史志办供稿)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