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家底厚”,农民生活美

核心提示: 杨城村位于访仙西南部,村域面积4.54平方公里,下辖9个自然村,24个村民小组,926户,3071人。

村级“家底厚”,农民生活美

——访仙镇杨城村由穷变富带来乡村新变化

本报记者 云莹 须俊

仲夏时节,万物并秀,访仙镇杨城村内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工业园区内,以汽车零部件为主导产业的各个企业生产形势看好,订单纷至沓来;杨城新村内,工人正忙着在村道两侧修枝剪叶、清理垃圾,村民们在自家院内或忙活家务或静坐闲谈,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我们村不比城市里的小区差!”杨城村党委书记周群良自信地说,“环境自然不用说,这几年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里的配套设施、社会保障等同步完善,村民的认同感、获得感更强了。”

借力园区经济,昔日负债村焕发新活力

杨城村位于访仙西南部,村域面积4.54平方公里,下辖9个自然村,24个村民小组,926户,3071人。周群良对村里的情况了如指掌。“如今的杨城村是在2009年由束家、张家、杨城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三个村当时都是负债的经济薄弱村。”他说,如何甩脱“穷村”的帽子,带领村民走上增收致富路成为摆在村两委班子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由于杨城村紧邻窦庄集镇、京沪高速,122省道穿村而过,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村两委及时抓住了访仙工业集中区落户杨城村的机遇。“我们依托工业园区,以经济发展带动全局,通过土地租金等收益充实村集体经济。”周群良介绍,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工业集中区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有80余家企业入驻,涉及汽车零部件、铝板材、光学仪器、外贸服装等多个产业。“去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各地经济发展都受到了冲击,但我们园区各个企业生产销售情况却是逆势上扬,大部分企业产值提升了10%~30%,部分企业产值翻倍增长。”

村集体收入也随之水涨船高,贫穷已成为历史。近年来,杨城村年集体收入稳定在200多万元,村集体资产超千万元,焕发着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完善社会保障,农民在家门口有了双重身份

“工业集中区落户我们村里,促进了经济发展,村民在家门口有了双重身份,想不到老来还能像企业工人一样领取退休养老金。”杨城村村民小组长夏小昌告诉记者,他所在的组里共有40多个村民办理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其中达到年龄领取退休养老金的有30多人,他们失地不失保障,到龄后平均每月能拿到养老金1000余元,最高的有1300元左右。

“由于企业就在家门口,不少年轻劳力都就近进厂上班,一些五六十岁的妇女还从事保洁等服务,现在在厂里务工的村民一个月的收入,赶上以前在家种三四亩地传统作物一年的收入了。”老夏说,现在组里剩余的100多亩土地已经流转给大户种粮。他们既是农民,享有在农村的各类权益,通过组里的土地租金等分红和分配,能够获得财产性收入;又是产业工人,通过走进工厂车间工作,获得稳定的工资性收入,享受企业社保等待遇。“我们农民的生活越来越红火,生活更有保障了。”

杨城村党委副书记范小伟介绍,近年来村里加大了对村民保障和关怀的力度,推进全村工会保险、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大病救助等工作;发挥杨城慈善工作站募集资金、救助帮扶的功能,将村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概率降到最低。

推进宜居建设,在农村享受城市品质生活

每天早晚,村民周清荣总爱走出家门散步。从家门口走到健身广场,不算长的一段路,他却怎么也走不厌。“村里环境越来越好,我高兴还来不及呢,怎么会生厌呢?”周清荣笑着说。

周清荣居住的杨城新村去年创成了丹阳市级宜居村庄。“通过人居环境整治,不仅村里更整洁、靓丽了,村民们环境保护的意识也明显提升了,每家每户自觉搞好自家房前屋后的卫生,不给保洁员添负担。”周清荣说,环境的优化令人心情舒畅,更让大家伙儿高兴的是去年7月村里通上了天然气,“现在家家户户炒菜做饭都用天然气,方便又省事,我们过上了跟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

“在符合条件的村组开通天然气是我们探索推进宜居建设的一项举措。”范小伟说,从关停取缔畜禽养殖户,到对所有自然村进行全面的人居环境整治,杨城村在推进村庄建设、打造宜居环境之路上一直在前进。仅去年一年,杨城村改厕136户,改造污水管网150户,拓宽道路3000米,大大改善了村庄环境;新增标准篮球场2处、健身广场2处,村民文体活动有了新阵地。“今年我们围绕庆祝建党百年这个主题,将陆续开展篮球比赛、广场舞大赛、慈善晚会、戏曲进村等系列文体活动,不断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让百姓共享村集体发展成果!”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