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成时尚,居民小区展新颜

核心提示: 今年3月初,小区内建起了3座智能“清洁小屋”,原先放置在每个单元楼前的垃圾桶全部都撤掉了,整个小区的面貌为之一新。

图为开发区翡翠林小区的“清洁小屋”督导员在帮助居民处理生活垃圾。 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现在,整个小区内是没有一个垃圾桶的,居民们所有的生活垃圾都会投入‘清洁小屋’内。”蒋旭东是丹阳猫先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开发区海宇花园小区内现有800余户居民,由于毗邻学校,租房住户较多,外来流动人口占到了六成以上。部分居民环保意识薄弱,乱丢垃圾、高空抛物等现象时有发生,长期以来,该小区都存在“脏乱差”的情况。今年3月初,小区内建起了3座智能“清洁小屋”,原先放置在每个单元楼前的垃圾桶全部都撤掉了,整个小区的面貌为之一新。

蒋旭东介绍说,这些智能“清洁小屋”有15至30平方米,大小不等,功能齐全。“清洁小屋”内设置了可回收箱、有毒有害箱、其他箱,采用封闭式设计。屋内配置了空调、监控、除臭、灭蝇除蚊、垃圾桶清洗、污水排放等多种装置和系统。此外,“清洁小屋”还配置了“自动兑换机”,居民可用垃圾分类所得积分直接兑换现金。新建的“清洁小屋”不仅智能,且不乏“暖心”细节。记者注意到,每个“清洁小屋”都专门配备了冷热水洗手池,洗手液和纸巾也一并置于洗手台上,让人觉得十分周到。

“辛苦你了马师傅,谢谢啦!”在开发区小王新村小区门口,一座崭新的“清洁小屋”格外引人注目。小区居民马生平是这处“清洁小屋”的督导员。看见有居民前来扔垃圾,马生平赶忙上前接过垃圾袋,这位居民笑着向马生平道了谢。“咱们这个小区是安置小区,原先都是一个村子里的人,彼此之间比较熟悉,在环保思想上也比较统一。‘清洁小屋’建立后,原先设定了一个月的适应期,但仅仅过了3天,小区居民便能自觉将生活垃圾投入‘清洁小屋’了。”马生平告诉记者,作为农村人,原本就有集中扔垃圾的习惯,这与城镇居民习惯将垃圾放在单元楼前有所不同。村民们住进小王新村小区后,所有的垃圾都是扔在小区门口的垃圾箱内。“以前,大家往往都是随手一丢,垃圾桶周围全是垃圾,风一吹,垃圾到处都是。”马生平说,“有了‘清洁小屋’,小区门前干净多了。”作为督导员,马生平起初还得教居民们如何将垃圾分类,一段时间下来,居民们都学会了如何分类,他的工作清闲多了。

与上述两个小区一样,开发区翡翠林小区目前也是垃圾分类示范小区。然而,在“清洁小屋”建立前,一些居民却十分担忧。“一些居民认为‘清洁小屋’就是垃圾房,设立之后,难免会有异味,影响生活环境,不愿‘清洁小屋’建在自家楼下。为此,我们组织了宣导队伍,一次又一次地入户宣传,消除居民们这方面的担忧。”蒋旭东说,“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清洁小屋’建立后,一些居民的烦恼变成了距离‘清洁小屋’太远。”蒋旭东表示,该公司是按照“方便投放、利于运输、美观环保”的原则开展“清洁小屋”选址工作的,按每300至500户设置一处。为了不影响“清洁小屋”附近居民的生活,“清洁小屋”的垃圾都是每天清运,不过夜的。此外,用于清运垃圾的车辆全部采用电动车辆,保证在早晚两次的清运过程中不影响居民休息。

“对我们来说,垃圾分类工作的重点在于前期的宣传工作,宣传工作做好了,居民理解了,便会积极主动地去配合,养成垃圾分类和将垃圾投放于‘清洁小屋’的习惯,否则,由此引发矛盾也是极有可能的事情。”蒋旭东说,“从垃圾桶到‘清洁小屋’,对小区居民来说,这是一个适应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可以看到,现在,在那些已经‘撤桶建屋’的小区,‘脏乱差’的旧环境已经变为绿色环保的新面貌。”

据了解,自2018年至今,为落实开发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案,加快推进开发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大垃圾分类推广力度,动员社会各界市民增强分类意识、养成分类习惯、参与分类管理。开发区环卫处在19个社区开展了垃圾分类工作。

开发区环卫处垃圾分类工作负责人邹枫介绍说,目前,开发区首批29个小区的44个智能“清洁小屋”已基本建成,并陆续展开“撤桶并点”,进入“三定一督”运行模式。“开发区‘三定一督’小区共73个,去年已完成40%,今年将完成总体目标的80%,明年完成剩下的20%,确保到2022年年底,开发区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全部实现‘三定一督’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建立完善‘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三分类收集处理体系。”邹枫说道。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