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买了新房,装修公司的电话就来了

核心提示: 记者在一些小区采访时,一些居民均表示他们或多或少都被装修公司的电话骚扰过。有的业主新房已经装修好了,但依然还能接到装修公司的电话。对于个人信息泄露的渠道,大家都表示不清楚。

刚买了新房,装修公司的电话就来了

警方提醒,交换、贩卖公民个人信息涉嫌违法,广大市民要增强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识

本报讯(记者 王国禹 通讯员 虞瑜方)春节假期结束,刚上了两天班的市民傅先生就遇到了烦心事。年前他在某小区购买了一套新房,这两天接到不少装修公司的电话,这让他很是郁闷,“一天能接到多个这样的骚扰电话,也不知道他们究竟是从哪里得知了我的信息。”

其实,和傅先生一样受到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困扰的市民不在少数。记者在一些小区采访时,一些居民均表示他们或多或少都被装修公司的电话骚扰过。有的业主新房已经装修好了,但依然还能接到装修公司的电话。对于个人信息泄露的渠道,大家都表示不清楚。

“一些装修公司为了争取客户,共享业主信息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同的装修公司,员工之间互换客户信息,这已经成了‘行规’,然而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采访时,警方介绍,去年我市就破获了数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抓获十余名倒卖个人信息的犯罪嫌疑人。如今,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房地产、教育、医疗等领域泄露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事件频发。与信息泄露相伴的垃圾短信、骚扰电话、精准诈骗日益威胁着人们的隐私、财产甚至生命安全,严重侵害社会公共利益。部分掌握公民个人信息的从业者抵挡不住金钱的诱惑,加之法律意识淡薄,以为交换、贩卖个人信息对当事人生活的影响不大,行为后果不严重。殊不知,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了他人的正常工作生活,还可能会触犯刑法。

警方提醒,房地产、教育、医疗、快递等行业要提高防范意识和安全防范等级,建立自查、督察和责任制度,堵塞监管漏洞。同时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管理教育,严防内部人员利用职务便利泄露公民个人信息。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要增强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不轻易提供个人信息,不点击陌生链接,不扫描陌生二维码,不轻信陌生电话。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