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垃圾分类,高新区志愿者勇当“生力军”

核心提示: 为更好地推进生活垃圾分类,高新区创新方式优选社会组织作为垃圾分类的实施主体。目前,已有8家社会组织45名志愿者参与其中。他们的身影遍布17个试点小区,向居民解说垃圾分类“三定一督”方案,引导居民签订参与分类承诺书,并现场指导居民如何分类,如何使用清洁小屋及后续的积分兑换事项,将“垃圾分类新时尚、生态文明新风尚”的文明理念传递给千家万户。

本报记者 云莹 尹媛 通讯员 云宣 史正华

生活垃圾分类,小区是主阵地。为更好地推进生活垃圾分类,高新区创新方式优选社会组织作为垃圾分类的实施主体。目前,已有8家社会组织45名志愿者参与其中。他们的身影遍布17个试点小区,向居民解说垃圾分类“三定一督”方案,引导居民签订参与分类承诺书,并现场指导居民如何分类,如何使用清洁小屋及后续的积分兑换事项,将“垃圾分类新时尚、生态文明新风尚”的文明理念传递给千家万户。

舒禾公益组织:做好“撤桶并点”前期准备,居民的转变令人感动

舒禾公益组织志愿者给居民送“福”字。

作为目前参与高新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8家社会组织之一,舒禾养老公益组织负责人束先生坦言,生活垃圾分类是一项利长远、惠民生的工作,首要任务是转变居民的生活理念和习惯。“我们团队的志愿者负责幸福里和碧桂园北区这两个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现阶段的重点工作是入户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发放积分卡,引导居民签订承诺书等。”据悉,幸福里和碧桂园北区共有29栋楼,5500余户居民,共设有5个智能清洁小屋、3个临时监控点。从1月1日起,舒禾的志愿者正式上岗,挨家挨户开展工作。

为了避免扑空,志愿者们总是趁着居民早上上班前、中午和晚上回家吃饭的时间上门。尽管如此,扑空也是难免的。“平均每户要跑五六趟才能顺利地把发卡、采集信息、签承诺书等一系列工作做完。”束先生说,大家每天都是早早到岗,晚上也常常到九点半以后才收工,一天工作12个小时是常态。

成立五年来,舒禾在社区养老等公益事业上投注了大量精力,此次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对束先生和团队的志愿者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我们在上岗前做了许多准备工作,包括组织志愿者学习、培训,怎么敲门,进门后如何介绍自己,怎样把垃圾分类的工作说清楚等等。”束先生说,社会组织作为垃圾分类工作实施主体的做法是高新区的创新举措,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边学边做,边做边完善。

好在大部分居民对垃圾分类工作是支持的,这让志愿者们的工作得以有序开展。最让他感动的是有一次他在走访一户离退休老干部家庭,宣传垃圾分类工作时,对方不仅很配合,还为他们的工作点赞。老人对束先生说:“垃圾分类利国利民,你们的工作很重要,我们全力支持。”还有一次,束先生入户时,一个孩子正在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讲解学校里学到的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大人们都听得很认真。“这个情景对我触动很大,学校把垃圾分类作为重要内容来倡导、宣传,可见全社会都很重视这项工作。”束先生说,“小手拉大手”必将营造更加浓厚的氛围,使垃圾分类蔚然成风。

目前,幸福里和碧桂园北区入户发卡等工作已进入扫尾阶段,清洁小屋即将投入使用。“现在我们还在进行最后的入户工作,同时指导居民如何分类投放垃圾,为下一步‘撤桶并点’和‘清洁小屋’使用作准备。”束先生说,等“清洁小屋”正式使用后,每个点位将由一名志愿者负责,在规定的投放时段现场指导居民分类投放垃圾,切实将“三定一督”落实到位。

志愿者徐叶华:起早贪黑、全情投入,确保一户不漏、一户不错

志愿者清点核对积分卡,左为徐叶华。

每天早上6点,志愿者徐叶华和她的伙伴们就来到了华都锦城小区。一部分人进居民家送积分卡、垃圾分类指南、承诺书等;剩下的人在清洁小屋留守,给来领卡的居民发卡,同时指导前来扔垃圾的居民做好分类工作。“华都锦城社区共有2800余户居民,设有3个清洁小屋、3个临时监控点位,我们团队共有6个人定点在这个小区。”徐叶华说,他们都是和美公益组织的志愿者,今年元旦前就来到小区开展工作了。

清洁小屋正式运行后,将在上午6点到9点、下午6点到9点两个时段开放。尽管目前还处于宣传和发卡阶段,徐叶华和伙伴们每天6点不到就到岗了,提前进入工作状态,熟悉工作节奏。“刚开始入户的时候,我们没有经验,有的居民家反复跑了好多趟都没有人在;有的居民还会对我们的身份提出质疑,不愿意在承诺书上签字。”徐叶华说,大家没有被困难吓跑,不仅继续认真、耐心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还积极创新方法,推动工作更有效率地开展。“比如,我们自行印发了告知书贴在居民家门口,请他们看到后及时前往定点的清洁小屋领取垃圾分类智能卡,不然传统垃圾桶撤出后,没有卡的居民将无法在清洁小屋投放垃圾。”

告知书贴出后,很快就有了效果。“每天都有居民过来领卡、签订承诺书,因此我们改变了策略,每天分两路开展工作,一路入户送卡,一路蹲点留守。”徐叶华说,别看送卡、领卡看起来简单,但真正做起来还得十二分用心。“每张卡的编号由居民所住的小区代码、楼栋、单元及户号组成,每一个编号都是独一无二的,给居民发卡的时候我们都要反复核对,确保不出错。”作为华都锦城小区垃圾分类督导团队的负责人,在其他志愿者结束一天的发卡工作时,徐叶华还会再进行一次盘点、核对。“看看一天发出去多少张卡,编号对不对得上,还剩下多少卡,盘点无误后心里才踏实,这一天的工作才算告一段落。”等她做完这些,常常是晚上10点了。这时候,她和伙伴们才各自回家。

蹲点在清洁小屋,除了方便居民领卡,志愿者们还有一个工作就是指导来试投放垃圾的居民做好分类。“有的居民看了我们发放的垃圾分类指南,自己在家分好类过来投放,我们就看一看分的对不对;还有的居民特别是一些老年人自己不会分类,直接把垃圾提到小屋来,我们就指导他们怎么分类。”徐叶华说,由于现在垃圾分类积分卡还没有经过后台激活,清洁小屋还没有正式运行,所以每次居民来投放垃圾时,她都拿着纸笔记录下投放的类别、重量等信息,待卡激活后,把相应的积分返还到他们卡里。有时,居民要投放的垃圾比较多,志愿者们还主动上门帮他们提。

“现在领卡工作已进入尾声了,我们准备再突击一下,争取节前把卡全部发放到位。”徐叶华说,她还制定了“21天习惯养成计划”,等清洁小屋正式运行后,用一个月时间强化居民的分类意识,帮助他们真正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