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份契约文书找到“最好归宿”

核心提示: 最近,一位名叫“上海小魏”的网友发的题为《给三十七张丹阳老契约寻主》的帖文,在我市各大网络论坛引起极大关注,并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热议。当得知这位网友为契约寻主的想法后,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高度重视,第一时间与“上海小魏”进行了沟通联系,并安排举行了交接仪式和颁证仪式。

20年前,安徽小伙在丹期间意外获得一批契约文书,最早距今162年!20年后,他回丹为这些契约文书“寻主”……

37份契约文书找到“最好归宿”

图为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仔细查看契约文书内容。 记者 丽萍 摄

图为市博物馆为魏云革颁发移交证书。 记者 丽萍 摄

本报记者 曾丽萍

“20多年前,我在丹阳工作时无意间获得一个木盒,盒子里有37份契约,其中1张咸丰年间、4张同治年间、6张光绪年间、3张宣统年间,余下皆为民国时期的。我想通过网站论坛找到老契约的主人,若真找不到,也希望通过论坛联系丹阳市博物馆……”最近,一位名叫“上海小魏”的网友发的题为《给三十七张丹阳老契约寻主》的帖文,在我市各大网络论坛引起极大关注,并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热议。当得知这位网友为契约寻主的想法后,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高度重视,第一时间与“上海小魏”进行了沟通联系,并安排举行了交接仪式和颁证仪式。

“它们终究不属于我,回到丹阳是这些契约最好的归宿。”1月26日上午一大早,已定居昆山的“上海小魏”专程来到丹阳,亲手将这些由他保管了20多年的37份契约移交给了丹阳市博物馆,了却了这积压在他心头几十年的“一桩心事”。据我市文史专家介绍,这些契约交易之规范、官印加盖之完整、交割不动产产权之明晰,对研究百年前丹阳本土不动产交易程序、产权转移的权利和义务等提供了实物佐证。

据记者了解,网名“上海小魏”的真名为魏云革,今年39岁,安徽人。1998年,从学校毕业后他来到丹阳埤城的一家公司上班,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而丹阳成为他走出家乡后走进的第一座城市。在丹工作的三年,他深感欣慰,因为温暖与感动常在。“离开丹阳后,我又去了浙江、上海等多个城市就业、创业,但最让我影响深刻的还是丹阳。我觉得丹阳是一座有温度的城,这里的民风淳朴,人心向善,社会关系都特别和谐。所以我想把这些本就属于丹阳的老契约移交给丹阳,这里才是它们最好的归宿,才能绽放它们最大的价值。”魏云革说。

“这批契约文书,最早的一份是清代咸丰九年,也就是1859年,是太平天国时期,距今已162年;最晚的一份是民国37年,也就是1948年,这批契约文书中间跨度有89年。而这89年跟我们中国近现代史几乎是同步的,所以这89年当中反映了中国在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丹阳农民的农村生产生活情况,可以说也是丹阳近现代历史上农村农民的一个缩影。”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文物科副科长殷显春说,这37份契约文书从经济价值来讲,应该说不算很高,因为这个在丹阳民间的存世量较大,但从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来讲,它们对研究丹阳地方历史文化还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经现场仔细阅读这些契约文书内容后,殷显春说:“这些地契绝大部分是卖田的,体现了丹阳农村农民之间的这种自由的土地买卖,因为是私有制社会自由的土地买卖,我看到其中有一份是比较有特色的,文书上记录的意思是:民国18年(1929年)朱氏家族在修订朱氏家谱即将问世的时候,家族当中某一位对家族贡献比较大的人物,名下虽房产比较多,但是他没有后代。为延续家族的香火,就准备大家公议,把这个家族当中另一位子孙后代比较兴旺的第3个儿子朱鹤寿承继给他。承继一事,一方面是延续了香火;另一方面就是把他名下的田地和房产归于继子名下。像这种文书从现在我们来看,当中反映的内容信息量还是非常丰富的,体现了我们近现代历史上农村土地的买卖交易,体现了家族内部之间的融合,所以说它们具有非常重要的民俗参考价值,这个就是这批地契的重要价值所在。”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此次捐赠不仅丰富了丹阳市博物馆的馆藏,更丰富了城市文化内涵,塑造了城市文化符号,让丹阳文化有根有魂。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