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探寻乡村振兴的“实践密码”

核心提示: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促进现代农业、特色农业与旅游业完美融合,做长农业产业链。同时也希望乡村振兴事业有更多的‘领头雁’,有更多的人投入到农业农村的发展中来。”

1603442279484

上图为我市党政代表团在溧阳塘马村参观村庄特产展示。

1603442280787

下图为塘马村“我家自留地”。记者 曾丽萍 摄

本报记者 曾丽萍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促进现代农业、特色农业与旅游业完美融合,做长农业产业链。同时也希望乡村振兴事业有更多的‘领头雁’,有更多的人投入到农业农村的发展中来。”

“民宿把城市游客吸引到乡村,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流量’。民宿还需要做更深的文章,要有周边消费的支撑和特色旅游农产品的融合。”

“乡村要振兴,关键是要改变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让更多的年轻人返乡投资兴业,带动乡村人气旺起来。”

……

千里取“真经”,一心谋“振兴”。三天,三地,11个考察点!10月21日至23日,市委书记黄春年率党政代表团一行近50人,走出丹阳,赴江浙考察学习,先后走进浙江省桐庐县、萧山区和江苏省常州溧阳市开展实地考察,学习借鉴当地的先进思路、运行模式和创新方法,问计取经、拓宽思路、以学促干,以期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探索丹阳的实践路径。这次考察学习的美丽乡村类型有保护提升型、拆旧搬迁型、发展旅游型等,不同的类型相同的是,所到之处村容村貌干净整洁、农房整齐划一、村前屋后花繁树绿、河道水清岸绿,代表团成员纷纷表示,“这里的乡村振兴已经从‘盆景’到‘风景’,到现在已经是‘全景’了。”

“环境入股”让村民吃上“生态饭”

浙江省是美丽乡村的首创地。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篇章,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建设标杆省。带着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特色美丽乡村的课题,在浙期间,代表团成员马不停蹄穿行于桐庐和萧山的大街小巷、城市乡村。

粉墙黛瓦绿树,小桥流水人家。这亦画亦诗的乡村美景是代表团成员走进桐庐县白云村看到的。而白云村的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离不开它的致富新途径——“环境入股”。

“白云村是我们这边典型的偏远山区,以前没有工厂企业愿意来,村集体经济很差。后来我们通过五水共治、河长制等工作,守住一方好山水,留下一份厚实的生态家底,并以良好生态环境入股所有招商引资项目,全面发展民宿旅游项目,按照‘分红+保底’方式,增加了村集体和村民收入。”桐庐县政协主席王金才介绍说,凭着一村好生态,白云村找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的“金钥匙”。

所谓“环境入股”是指白云村以“美丽环境”入股,按照“分红+保底”的分配方式,通过村委会引入社会资本,将所属自然村整体三分之二租赁给社会资本,引入社会资本近6亿元对村居环境进行整体规划改造提升,打造特色民宿,约定村集体与村民各占企业10%股份,且所有租赁房产的农户获得保底10万元的分红。“去年,有几位在白云村开发高端民宿的业主与村两委签订了‘环境入股’的协议。据初步计算,租期40年期间,不算其他方面的收益,仅项目分红一项,村里至少可以拿到1000万左右的分红收益。”王金才说。目前,白云村有71家农户将家中空置房屋出租给民宿客商进行改造,形成村庄生态产业的良性循环。

“高颜值”是白云村的发展资本,所以才有底气提出“环境入股”。这些年,该村避免大拆大建,走可持续发展的竹林产业道路……尤其在招商引资中注重筛选,选择有着共同环保理念的企业家进来投资,从而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中走得更“稳健”,不仅鼓了村集体钱袋子,也让村民们吃上了“生态饭”。“美丽乡村建设,不但要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还要让农民群众摸得到实惠。”当地村干部说,美丽乡村由“环境美”迈向了“发展美”。考察中,黄春年说,白云村资源禀赋与我市黄连山相近,有山有水,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我们要向桐庐学习,推动美丽环境发展美丽产业,形成美丽经济。黄春年坦言,相比之下,丹阳在推动村级发展与资源利用方面缺少市场化思维,对于镇村一级的优势资源禀赋也缺少准确定位与市场价值的科学评估,在引入社会资本,实现借鸡生蛋、借势发展方面缺少思路办法。

民心齐,则泰山移。白云村“常挂百姓事、常解百姓忧、常听百姓话”的“斗笠议事会”也引起黄春年的关注。“只有让老百姓参与到美丽村庄建设发展中来,人人参与,才能把各项工作都做好。”他认为,人在变、制度在变、事情在变,由此带来乡村治理方面的一些新困境和新课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自治、德治、法治三大机制实现乡村善治。

富春江镇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实现了企业、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一站式办结所有事,构建起基层治理现代化富春江模式,让代表团成员对中心的一站式业务办理和细节服务给予了一致好评。

全域整治,让乡村重获“新生”

考察团第二站走进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

萧山美丽乡村怎么建?萧山的答案是:“减法”和“加法”。“佛山村的美丽是先做‘减法’,‘减’出来的干净、整洁。”萧山区戴村镇党委书记俞国燕说,在佛山村有一片共享菜园,每家每户都能在这里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小菜园。她说:“这都是我们拆违拆出来的,将空间再次回馈给了村民。”除了菜园,拆违腾出来的空间还被用作建设公共厕所、共享洗衣房等基础配套设施,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

佛山村依托全域整治让乡村重获新生的经验入选了萧山区“兴村善治”十大案例。2018年以来,该村举全村之力开展整治,重新规划,通过“拆除、整理、调剂”等多种举措,对原先“三改一拆”“辅房整治”等残留脏、乱、差的土地,进行建设用地复垦,对废弃矿山荒坡进行生态修复。通过整治,实现新增耕地33亩,新增水田19亩,解决52户农户宅基地问题,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不足20万元递增到2019年底的1100余万元,土地得以高效盘活利用,农户问题建房用地及产业配套用地指标得以解决,也为美丽乡村建设腾出空间。

在考察团成员的口中,记者听到一个“高频”词——“细节”。“细节”,就是做“加法”。走进萧山区河上镇众联村,村口公园里一棵棵参天古树便映入眼帘。这些树大多是樟树,树龄在600年左右,有的树根下蹲着一只“小松鼠”,有的树根下立着一只硕大的“鹦鹉”……但仔细一看就会发现,这些动物实则是一幅幅精美的动物彩绘。原来,一些上了“年纪”的古树生了病,枝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空洞。为保护古树,众联村村委会想出了一个法子——给古树空洞处灌注水泥,再涂上一层石灰。之后,请来彩绘公司在水泥上作画,使得村口公园变得像一个迷你森林。

2017年,一本出自萧山区河上镇众联村的《“五和众联”村民通则》引起了全国的关注。这部村民通则,从村民、家庭、邻里、村庄、社会五个方面,对邻里间的小矛盾、小纠纷等通过积分制进行约束,掀起了一场乡村自治变革。以家庭为单位的积分评议制度,这项涵盖10条通则、30条加分项、20条减分项的乡村治理模式,以正负积分量化村民做皮毛小事的贡献度,引导村民走上自治道路,后来被命名为“五和众联”,即以“和善村民、和美家庭、和睦邻里、和煦村庄、和谐社会”为核心,形成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治理新模式,此制度被称为“中国首部乡村皮毛法”。众联村的乡村治理新模式,也引来了考察团一行的关注。大家走进众联村文化礼堂、三治融合展示馆,与村民们亲切交流,认真了解众联村在探索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乡村治理体系中的经验做法。

在智慧城市建设指挥中心,代表团成员感受着“城市大脑萧山平台”的强大功能。屏幕上,川流不息的城市道路中,救护车的警笛声呼啸而过一路绿灯,救护车顺利到达最近医院的时间提升50%。这是萧山真实的医疗救援场景,得益于“城市大脑萧山平台”的一键护航系统。“萧山区开发一键护航系统,主要是针对一定等级的突发事件,通过AI识别、自动信号灯控制等,为‘120’等特种车辆规划最优的行进线路,开辟救援的交通‘绿色通道’。”相关负责人介绍。

创新思维,激活乡村旅游

考察团第三站走进常州溧阳市。

“三塘拥田舍,悠然见曹山”,这是位于溧阳市上兴镇牛马塘村的原乡风貌。自2017年被评为江苏首批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以来,牛马塘村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发展,深挖现有的优势资源,聚焦特色产业发展,紧盯富民强村发展目标,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振兴“新样板”。一个原本交通闭塞、不为人知的小村落何以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处处皆景、幸福和谐的美丽乡村呢?说到底,是溧阳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精准把握了乡村旅游的创新思维。

走进牛马塘村,一幅闲适的田园美景徐徐展开。路边,风景如画;院里,熟透的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挂在树上……该村坚持乡村旅游与特色产业开发相结合的农旅融合发展思路,高规格打造“曹山花居”民宿项目,并因地制宜,深度挖掘原有农产品,将普通的地瓜农作物打造成纷繁多样的花式饮品、点心等,实现了从普通农作物到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华丽转身,全方位打造“中国地瓜村”,同时带动餐饮、住宿等消费。2019年全村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相比于2017年增加了50%,达到6万元左右。

远山依依、翠竹舞动,有美景可远眺,有农舍可近驻……驾车行于溧阳“1号公路”,仿佛置身于一幅田园山水画中。“1号公路”以“四好农村路”为载体,将溧阳最美的风景、分散的资源串成线、集成团、连成片,在全省率先打造旅游公路。考察团成员一致认为,溧阳打造“1号公路”的做法值得丹阳借鉴。“丹阳在2017年被评为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2018年,再次被评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我们可以将四好农村路与美丽乡村相融合,全面推动‘农路+’战略,着力打造特色致富路……”

考察团一行对有着800余年农耕历史的溧阳市别桥镇塘马村特色田园村庄原汁原味的改造方式感到十分惊喜。其乡村振兴学堂、我家自留地、农家书屋咖啡屋以及塘马战斗广场等让人找到了乡愁,看到了“精神焕发的农村”,让大家从中学到许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设美丽乡村、带动乡村旅游的成功经验。“红薯看似稀松平常的农产品,在牛马塘村却做出大文章,这一思路值得我们反思,丹阳有很多地方特色,至今却无人问津;而牛马塘村近似于无中生有,却能在短短两三年时间做到风生水起。”……

车轮滚滚,10月23日下午,代表团一行踏上了返程的路途。三天,满满的行程,通过在一个个考察点现场看、现场听、现场问,现场学,大家边走、边看、边记、边想。这一路,大家看到了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看到了深化乡村振兴战略给老百姓带来的获得感,也看到了先进地区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促发展的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这片土地的生机与活力,让不少考察团成员印象深刻、深受启发。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