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梦想从始至终只有一个:成为一名科学家!

核心提示: 今年52岁的孙彤于1968年出生在丹阳老城区,在江南水乡的浸润下,这位年轻(2019年中国工程院新增院士平均年龄为58岁)女科学家身上,透着一股优雅的书卷气。

2020年1月,孙彤在深圳南方科技大学参加学术会议

1999年,孙彤的博士毕业典礼照

本报记者 曾丽萍

【新闻背景】

2020年9月22日,英国皇家工程院(RoyalAcademyofEngineering)公布2020年新选院士名单,新当选的53位英国和外籍院士中有7位华人学者。值得骄傲的是,在这些杰出的学者中,有一位丹阳人的身影。她就是作为唯一的一位女性科学家入选的省丹中1986届校友孙彤教授,她也是改革开放后从丹阳走出去的第一位院士科学家。对此,省丹中校长朱禾勤第一时间向孙彤校友发去了贺信。近日,本报记者通过电话,联系了远在英国伦敦的孙彤院士,并对其在丹阳的部分老师和同学进行了面对面采访。

今年52岁的孙彤于1968年出生在丹阳老城区,在江南水乡的浸润下,这位年轻(2019年中国工程院新增院士平均年龄为58岁)女科学家身上,透着一股优雅的书卷气。面对记者的电话采访,孙彤用一口流利的丹阳方言打着招呼、交谈心得。对于此次入选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孙彤坦言,除了满满的荣誉感,她更多的把它看作是一种对于她此前做的所有事情的认可……“每个人都有梦想,而我的梦想从始至终只有一个——成为一名科学家。”

大家说——

“专注+自律+努力”是她成功的“标配”

“尊敬的孙彤校友:喜闻您入选2020年度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这是您获得‘大英帝国官佐勋章’荣誉称号后,传来母校的又一重大喜讯……”在英国伦敦,电子邮箱里无数条祝贺邮件中一封来自丹阳母校的贺信首先跃入孙彤的眼帘,仿佛一下子把她拉回到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思绪回到了年少时的自己……

1980年~1986年,家住老西门(后搬到大南门街)的孙彤在省丹中读初中和高中。回想起那段丹中岁月,年过半百的孙彤内心依旧激动。她说,那段岁月是她求学路上最重要的一段路程,至今影响深刻。“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从来都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我的很多习惯养成都是在省丹中完成的。勤学、善思、进取是省丹中的学风,也是我一直坚持和自勉的学风。”孙彤说。

院士的成才秘籍是什么?自律、专注、努力、独立性强……在一场同学聚会上,谈起孙彤,同学们各抒己见,分享着、讨论着……孙彤出生在丹阳的一个教师家庭,奶奶和爸妈都是教师。生于书香门第的她仿佛天生就浸染了一身书香气息,从小就爱读书,包括各类“杂书”,她仿佛对一切新生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她爱读书的习惯从同学们口中得以验证。“初中时的孙彤扎着羊角辫,话不多,成绩好。她爱看书,我看到她做得最多的事就是看书。”“我记得孙彤读英语时喜欢大声朗读,每次路过她家,老远处就能听到她的朗读声。”“孙彤高中三年就定期给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表,计划表上详细到几点吃饭、几点运动、几点读书、几点休息……最重要的是,她能严格按照她的计划全部完成落实。当时在我们班制定计划表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能落实且坚持下来的却没几个,从这一细节也印证了孙彤拥有不一样的人生。因为,一个人的自律程度,决定了人生的高度”……今年74岁的殷达全记忆犹新,他是孙彤高二和高三时的数学老师。“孙彤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听课时全神贯注的神态,独立思考的研究精神,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殷达全说:“孙彤的逻辑思维能力非常强,平时做题时那种综合性强、极需创新思维能力的数学题总能激发她的兴趣。所以,这么多年来只要遇到难题、创新题,我总会第一个想到她。当然,除了悟性高,孙彤还非常勤奋和努力。她在课堂上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背后不知做了多少道练习题。”殷达全认为,从来都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只有脚踏实地的努力,不断地奋斗,永远地坚持,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专注成就梦想。正如孙彤对于学术的态度:“业精于勤,业精于恒,业精于一”。年少时的她对于学习亦是如此,勤于学习,专注做好每一件事。她会抓住一切可利用的碎片化时间,不断充实自己。晚自习、周末,不论是在图书馆还是教学楼,潜心凝神,高效学习,做到了每天自主自习2小时以上。交谈中,同学们和老师也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孙彤的这个特性:专注。大家一致认为,孙彤是个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人,这也是她学习高效的主因之一。“孙彤做一件事就是全身心地做一件事,心无旁骛。”同学们回忆道,孙彤是他们班里为数不多的实现儿时科学家梦想的人。当时,孙彤所在的高一(6)班几乎人人都知道孙彤的偶像是居里夫人,而她的梦想就是成为科学家。但谁也没想到,她竟用三十多年将这份热爱付诸行动,让梦想成真。孙彤说,心怀梦想,志存高远,人生之梦不仅需要实实在在的“规划”才能“追寻”,更需要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坚持下去,才能成真。

1986年,孙彤从省丹中毕业后,就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精密仪器系精密仪器专业学习。她分别于1990年、1993年、1998年获得哈工大工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6年获得伦敦城市大学的奖学金继续深造,并于1999年获得该校应用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担任助理教授,2001年回到伦敦城市大学任教。2008年,孙彤成为该校自1894年建校以来第一位工程学科的女教授。2016年9月1日,伦敦城市大学加盟伦敦大学,改名为伦敦大学城市学院,孙彤在该校任教至今。

孙彤说——

“我想让光纤智能化,让生活更智慧”

说起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成果,不善言谈的孙彤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大家都知道诺贝尔奖获得者、被誉为‘光纤通讯之父’的高锟院士,他最早提出的光纤理论在由美国公司验证成功后,对世界通讯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革,我们现在每天也都在享受这一科研带来的成功:光纤已进入千家万户,网络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工作的一部分。而我的研究则是在此基础上,让光纤不仅能传输信息或数据,而且能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让光纤智能化。这是因为光纤是由高纯度的玻璃制成:它传输的是光信号而不是电信号,所以不易受恶劣环境的影响,如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或高电流等场合。”孙彤说,多年来她一直从事新型光纤传感器的研究及其应用,并作为领域内专家在世界专业期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330余篇,从英国、欧盟获得各类科研项目50多个,并与中国、欧盟、印度、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该领域的研究及应用方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些年,孙彤得到了诸多荣誉和学术界的认可:2010年荣获Callender奖章,2016年荣获Ox⁃burgh奖章、英国皇家工程院银质奖章,2017年荣获澳洲水协会创新奖,2018年荣获OBE(大英帝国官佐勋章),2019年荣获全英高校最杰出博导奖,这些都是孙彤科研收获和成长的见证。

后来,孙彤敏锐地意识到她的科研新成果可以填补工业应用中许多空白。2010年成为她科研路上一个重要节点。2010年前,她所带领团队科研工作着重于传感器新颖性的研究与科技文章的发表;2010年后她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新型传感器在工业界的应用方面。比如,孙彤领导的科研团队成功地与英国FaiveleyBrecknellWillis公司合作研制出用于高铁上供电的智能受电弓。该产品目前已在英国铁路网上应用,为铁路高压电网的安装、维修、机车供电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信息。这些年,孙彤在与英国企业合作的同时,也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其中,她的团队与澳洲悉尼水公司(SydneyWater)的合作已成功地将光纤传感器安装在悉尼城市下水系统中,对污水处理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如今,孙彤也密切关注国内发展趋势,并积极加强与国内合作和人才培养。目前她正在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同济医院合作研制智能隐形眼镜并取得实质性进展,希望通过埋入镜内微型传感器对眼压实时监测,能对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做出贡献……

经常听到有人说搞科研的只会泡在实验室,而全面发展的孙彤却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孙彤从小就注重自己的体能训练,她会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省丹中,孙彤坚持每天早上跑步锻炼身体,天天如此,从未改变。学习成绩优秀的她,体育成绩也从来不落后。”同学们这样评价道。

“成功不在于你的位置,而在于你工作的态度。”孙彤认为,每个人飞速成长背后,必定有一般人看不到的辛酸。孙彤在对丹阳学子的寄语中多次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智力的培养固然重要,但如何做人(德)和有健康的身体(体)同样重要。我自己也从事教育工作,接触来自于世界各地包括中国的学生(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如今,没人敢轻视中国学生的考试能力,但生活自理能力、演说能力、大胆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团队精神等其他能力我们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孙彤直言道,不要总寄希望于走捷径,只有真正脚踏实地做事的人才能真正地走向成功。

交流中,孙彤全程用方言对话记者,她说同一地方的人,讲家乡话显得亲切。“丹阳话目前是唯一能证明我是丹阳人的证据。我觉得方言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情感的纽带,我希望丹阳在对下一代教育中能积极保护方言文化这一地方特色。作为丹阳人和省丹中校友,我希望将来能为我的故乡与母校尽我的一份微薄之力。最后,祝愿我的家乡丹阳越来越好。”孙彤说。

【延伸阅读】

运河之畔,有着2500多年建城史的丹阳是一座与大运河同生共长的历史文化之城。受运河之水的滋养,丹阳可谓人文荟萃。尤其是近现代丹阳更是人才辈出,有全国著名的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有著名美术教育家、书画家吕凤子;有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翻开丹阳市乡贤数据库,记者看到,目前丹阳在外乡贤有1370人。其中教育界乡贤224名,院士(科学家)9名。比如:王越,1932年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专家;周俊,1932年出生,中科院院士、植物学家;钱清泉,1935年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铁道电气化自动化专家;眭良仁,1937年出生,太平洋锰结核调查队首席科学家、第一个登上南极的丹阳人、蛟龙号专家;毛依平,1956年出生,华为科技有限公司(美国)首席科学家;刘志彪,1959年出生,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首批经济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任江苏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南京财经大学校长等;胡敏强,1961年出生,全国电气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东南大学常务副校长,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2020年,孙彤入选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又为丹阳这座古城增添了新的荣光!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