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典故里的中秋

核心提示: 儿时读《红楼梦》,我最喜欢中秋夜林黛玉与史湘云联诗,风雅中秋,至今让我念念不忘。

■王珉

儿时读《红楼梦》,我最喜欢中秋夜林黛玉与史湘云联诗,风雅中秋,至今让我念念不忘。彼时,我还在父母身边,每年固定的中秋节目就是一家人吃团圆饭和月饼、在电视上看中秋晚会。可是,我梦想着也能过一个《红楼梦》里的中秋,虽不会吟诗作赋,但如果能在中秋临水赏月,体会“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意,定然美妙。

再后来,我背井离乡上大学,独步校园桥栏,真正体会到古人的诗意,伴随王菲《但愿人长久》,我思念起亲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有多少吟诵月亮的诗篇,和月光一起闪烁在中国人的心间。月光静静地抚摸异乡人安静的心,我静静地思念,静静地思乡。想此时的家乡,应是秋意绵绵。静静的白云,在天上飘荡。紫葡萄成熟了,桂花播香,柿子树结满了果子,花香、果香、月饼醇香。一屋的欢声笑语唯独缺少了我。求学之路越远,对家乡的眷念越深,隔着岁月不断地回望。

而今暑气渐逝,跨过农历八月初一的门槛,就好像进入三千年前描绘月的《诗经》意境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我又在月色如银的秋境中游走,身影反复被皎洁的月华拉长,缩短,再拉长。然后,影影绰绰地映射于地面,被枝枝蔓蔓分割投影的曲线,竟泼墨出传神的中国画韵致。

李白的《静夜思》是中国人最熟稔的思乡诗词,秋风安抚那些远逝的日子,也吹皱了赏月人的心境。庭院风止,明月渐升,于静谧温馨的深夜,把一脉清辉温婉地洒向大地的各个角落。此刻,让我们推开心门,点燃希冀和祝福;让我们把清明与安谧刻于明月上,让它焕发生命之韵来照亮人生征途。

亲友相聚一堂,聊天赏月,才是我们传统的中秋味道,也是每年的必修课,如水的月光,照亮每位亲朋好友的笑容。今朝团圆美满,喜亲人团聚,看淡纷扰情,微风徐徐过,木樨缓缓开,笑语纷呈。如此良辰美景,人世至乐之事,莫过于此。伸出手臂,揽一怀如水月色,我能握住这素白晶莹,清光四散的月亮么?俯头唏嘘,银光闪眼,跳跃不定。刹那间,我似乎望见了千年前的光影。

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古往今来,月亮并不仅是空中那皎洁的一轮。照遍千山万水,照遍尘世沧桑,目睹山盟海誓,同样也哀婉劳燕纷飞。曾记古时中秋明月高挂,大观园中有赏月佳处,“堪怜咏絮才”的黛玉和豪迈性情的湘云于此临水望月,联诗抒情:“三五中秋夕,清游拟上元。撒天箕斗灿,匝地管弦繁。几处狂飞盏,谁家不启轩?”桂影蒙蒙,那位偷食上天仙药的玉女,此时是否怀抱玉兔,独倚月桂,望下界欢歌笑语。暗自神伤,韶华渐逝,独守于清寂的广寒宫里。

弹指一挥,流年偷换。李白的《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些亘古流传的诗篇,把月亮、人文和情感融合为一体,而我也提笔写诗:“最美的中秋,时间定格在童年,恍然之间已隔了10年。”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