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湖是如何形成的?

核心提示: 练湖,一名开家湖,又名曲阿后湖。去县百二十步,周四十里。受高骊、长山八十四派之水,汇为巨浸。

王德福

练湖,一名开家湖,又名曲阿后湖。去县百二十步,周四十里。受高骊、长山八十四派之水,汇为巨浸。由于练湖曾经面积广袤、水量充沛,因此被称为中国第五大淡水湖。《丹阳县志》说:“京口诸山自九华东下,逶迤蜿蜒,过马陵入丹阳境。沃野千顷,达于城西南郊而下,长山、高骊诸降之水汇为练湖。数十里至西郊外。汪洋澎湃,擅鱼稻、蓄洩之利。”

练湖曾经风景秀美,多少诗人墨客、帝王商贾来此游览。宋朝诗人陆游在此泛舟饮酒,作《练塘》诗:“微风吹颊酒初醒,落日舟横杜若汀。水秀山明何所似,玉人临镜晕螺青。”清代诗人孔尚任在《望练湖》中写到:“练湖秋水未全消,光接斜阳影动摇。十幅吴绫白胜雪,渔郎黄叶作裙腰。”此外,乾隆还曾多次到练湖游览,吟诗歌颂。

练湖久负盛名,一代天骄。可惜,美景不再。后来的人们开始怀念练湖,接连出现了大量的怀念文章。在这些文章中,大都异口同声,说练湖与其它名湖相比有一个特点——练湖是人工湖。据说,这是有依据的。其中,《水经注》说:“晋陵之曲阿县下,陈敏引水为湖,湖下周四十里,号曰:曲阿后湖。”按晋陵,今常州府,曲阿,今镇江府丹阳县,旧属晋陵。《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公元446或472~527年),南北朝北魏人,北魏官员。《舆地志》说:“晋时陈敏据有江东,务修耕织,令弟陈谐遏马陵诸溪,以灌云阳田,号曲阿后湖。”《舆地志》作者顾野王(519~582年)成书约在570年前后,南北朝梁及陈人,在梁及陈做官。丹阳县志(清光绪版)卷二《水篇》说:“练湖晋郗鋻所凿塘练兵以备陈敏者也。故名练塘。一名开家湖,又名曲阿后湖。”

我们来分析以上三个文献的说法。根据历史记载,首先应该否定《丹阳县志》(清光绪版)卷二《水篇》的说法。先看一下其所述的历史。郗鋻(269~339年)西晋及东晋官员,陈敏(约250~307年)西晋官员。公元303年,陈敏任西晋广陵王相。304年陈敏平定杨、徐二州,305年,陈敏反叛西晋,据江东,尽占吴越之地。307年,晋将刘准攻打陈敏,陈敏战败被杀。陈敏家族一并被杀,叛乱平定。陈敏引水为湖应在304~307年之间。307年之前,郗鋻曾是西晋一文官,307年前后,他避永嘉之乱于山东。陈敏“据江东,尽占吴越之地”,直到反叛被杀,郗鋻时在山东,更没有领兵,也没有在江南丹阳一带。所以,历史上不可能有“晋郗鋻所凿塘练兵以备陈敏者也”的史实。

再来看《水经注》及《舆地志》的说法。《水经注》及《舆地志》的成书时间距晋朝不远,且那时政权更迭频繁,政权的正统观念较少,“陈敏引水为湖”的说法应较”晋郗鋻所凿塘练兵以备陈敏者”更可信一些。但据此就说练湖完全是人工湖,缺少必要条件。

众所周知,中国有许多大的湖泊,比如洞庭湖、太湖等,那是天然湖泊。在一些私家园林中,原没有湖,为做点缀,由人工挖成一个湖,这完全是人工湖。还有一些湖,原是自然湖,后又经人工扩展,例如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究其史源,昆明湖终不能算是完全人工湖。查一下典籍就会发现,《水经注》及《舆地志》等典籍并没排除练湖地区在晋朝时存在自然湖泊的可能性。事实上,恰恰相反,练湖地区从前一定存在天然湖泊。根据《镇江市志第三卷》记载,在丹阳西部练湖所在地,曾经存在一个巨大的凹陷盆地。这个盆地在地质上叫“句容—丹阳凹陷”。凹陷北界是“宁镇山脉”;凹陷东部到丹阳高地(地质上叫“丹阳东部高亢平原”);凹陷南到茅山,西到南京的山脉。

在距今约7000万年的时候,镇江地区发生了燕山造山运动。那时,本地区地层发生挤压、褶皱、断裂。地壳活动稳定后,造就了如今宁镇山脉的雏形。宁镇山脉从南京的紫金山一直延伸到镇江。其中,丹阳北部的骊山、经山等山地都是宁镇山脉的一部分。在造山运动中,宁镇山脉的南面发生了东昌断裂。这一断裂使其北部隆起为山脉,其南部为凹陷。这就是“句容—丹阳凹陷”,练湖处于凹陷的东北边缘。

这一凹陷盆地有多深呢?根据《镇江市志第三卷》的记载,断裂造成的山地与盆地的高差不会少于1千米。用老百姓的话说,这是一个很大很深的坑。这个坑在几千万年的时间里,大部分时间是个湖。其湖水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北部的镇宁山脉,正如《丹阳县志》所说:“受高骊、长山八十四派之水,汇为巨浸。”千百万年后,“句容—丹阳凹陷”被泥沙淤塞,变为湿地。那时的湿地上到处是湖泊,就像是大地上撒了珍珠,星罗棋布。又过了千百万年,湿地变为平原,地质上叫容丹平原。在湿地变为平原的过程中,仍然会残留一些湖泊。那些残留的湖泊会在一些低洼地中保留下来,直到现在,容丹平原仍然存在赤山湖及其湿地等。

那么,在晋朝时,这些湖泊还存在吗?练湖地区还有湖泊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现在到原练湖所在地去看看。如果你去看了,你会看到,那里与周围地区比较,仍然是低洼地。常识告诉我们,在1700年前的晋代,在陈谐引水为湖之时,练湖所在地的地势必然比现在还要低洼。同理,山前有洼地,山上有水源,这洼地里必然有自然形成的湖泊。就是说,在1700年前的晋代,在陈谐引水为湖之前,练湖所在地一定存在着自然湖泊。

换一种说法:练湖早期是一个自然湖泊。为了说明上述结论,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与镇江的造山运动一样,北京的山脉也是在燕山造山运动中形成的。在燕山山脉形成过程中,因为断裂,北京原城区也形成一个大凹陷。后来这个凹陷被河水淤塞填平,成为北京平原。在这个过程中,北京平原留下了许多湖泊,比如昆明湖、积水潭、什刹海、北海、中南海、莲花池等一系列自然湖泊。

容丹平原与北京平原形成的时间及方式是一样的。所以,练湖地区原来存在自然湖泊是一个肯定的选项。但是,江南人口密度高,从一些记载来看,历史上人口与练湖争田的现象从来没有停止过。不然,练湖到现在还会是碧波万顷的大湖。在关于练湖的文章中,有一篇文章比较特别。文章名叫《从曲阿后湖到练湖——关于练湖得名的一种推想》,作者是束柯庆。该文认为,练湖原来是一个自然湖泊。文中说,“练湖最早被称为‘开家湖’,这说明练湖一带在古时候有天然湖泊存在,开家附近的叫‘开家湖’。”后来经过人工拓浚,才叫曲阿后湖。束柯庆说:开家湖的叫法,是“姓氏+湖”,显示原始湖泊较小,曲阿后湖的命名方式是“县名+湖”,具有公益性。束柯庆的推论在逻辑上是严谨的。如果练湖最早叫开家湖,则他的“练湖早期是一个自然湖泊”的推论是正确的。当然,如果要确认练湖的自然属性,我们还要结合练湖的地质钻探资料才行。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