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运河,最美丹阳情

核心提示: 据悉,央视系列节目《大运河》丹阳场预计将于今年11月份左右播出。

本报记者 曾丽萍 通讯员 邹学伟

丹阳,是一座与大运河息息相关的历史文化名城。京杭大运河丹阳段,最初始于秦。秦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至云阳地域,见此地有天子之气,遂发赭徒三千,凿云阳北冈山,截直道使之曲,破“王气”,并将“云阳”改名“曲阿”。凿冈引江水穿过丹阳,世称“徒阳运河”。该河道直下江南平原,与奔牛运河相接,沟通了南北水运交通,从而奠定了丹阳两千多年水运长盛不衰的基础。

继去年1月24日中央电视台(CCTV-3)“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慰问演出走进丹阳后,今年8月24日~27日,央视(CCTV-4)《远方的家》栏目摄制组一行再次走进丹阳,先后深入吕城、陵口、开泰桥老运河河道、练湖、万善塔(三湾)、延陵等地进行采访拍摄,为百集系列节目《大运河》节目取景,专题介绍大运河丹阳段区域风貌、风土人情……据悉,央视系列节目《大运河》丹阳场预计将于今年11月份左右播出。

【拍摄现场】央视系列节目《大运河》走进丹阳

8月26日上午一大早,记者跟随央视摄制组一行来到延陵镇西洲村的嘉贤米业种植基地。在现场,记者看到,摄制组一行以体验式报道方式,探寻了我市生态农业新模式——稻鸭共作技术。

一片片稻田生机盎然,一眼望不到边,十几只扑腾的鸭子在绿色稻田里嘎嘎地叫着,它们悠然自得的样子,好似唱着欢乐的歌。在每年的6月底至8月底之间,这一片片的稻田就是水稻秧苗和小鸭子共同生长的地方。在这种生长模式下,小鸭子帮着除杂草、除虫害的同时,稻田还不用施肥,既实现综合利用,又不会污染环境。谢桐洲是嘉贤米业负责人,也是我市最早引进这种稻鸭共作生态农业模式的人。正在稻田里忙碌着的他,见摄制组过来,赶忙放下手中的活儿。带着央视摄制组下稻田、喂鸭子,全方位介绍他的有机稻米绿色种植技术。下午,摄制组又走进了当地农户家中,寻觅乡味……

据悉,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要批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央视(CCTV-4)《远方的家》栏目推出以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为主线,聚焦两岸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生态保护、风土人情等内容的百集系列节目《大运河》。本次拍摄为《大运河》丹阳运河段的主拍摄内容,摄制组聚焦古为今用,以当代视角关注沿岸对运河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呈现千年运河的古今历史巨变,展现千年大运河古为今用的全景画卷。

“我们节目有点像纪录片的形式,就是记者通过摄像机镜头,带着观众去到当地体验一些风土人情。因为大运河丹阳段可以说是最早、最古老的运河段,我们从常州一路北上来到丹阳,采访拍摄运河两边的乡土风貌、人文历史、南朝石刻、当地美食以及运河两岸的绿色特色产业等。”央视记者叶雨说,摄制组一行已先后对吕城、陵口、练湖、城区等地进行了相关拍摄,深度挖掘了大运河丹阳段历史以及如今的风貌。

谈到对丹阳的印象,叶雨说:“在之前的印象当中,只知道丹阳是眼镜之都,但是来到这儿之后,确实给了我们很多惊喜,感觉这个地方很阳光有活力,更有内涵,回去以后我们会向同事和身边人更好地推介丹阳这个城市。”

【航道升级】千年古运河焕发新生机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乘船游经古运河丹阳段所作的《丁督护歌》里的诗句,这已成为描写唐朝古运河及两岸繁荣的千古名句。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运河,从古至今一直发挥着促进南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大运河丹阳段先后组织实施了先通后畅的“初期整治”、卡脖子河段的“重点整治”以及建设全国内河样板航道的大规模“全面整治”等三个阶段的整治建设。1997年,按照通航500吨级驳船的四级航道标准,全线建成竣工,使历经沧桑的千年丹阳段古运河重新焕发了青春。

近年随着腹地经济的不断发展,货运量快速增长,航运发展迅猛,船舶通过量激增,船舶大型化趋势十分显著,苏南运河航道条件已不能适应货运量的要求。2007年,省发改委批复同意苏南运河镇江段航道首先按国家三级航道标准进行整治。该工程于2017年12月基本完工(不含云阳大桥),共完成航道整治29.33公里,沿线绿化14.1公里,新建护岸54177米,修复护岸2760米。航道拓宽所涉及的北二环大桥、人民大桥、南二环桥、陵口公路桥、中山桥、吕城公路桥、新泰定桥等7座现有桥梁改建和1座折柳人渡桥新建已完成,云阳大桥也已开工,正在加紧建设。

“四改三”整治竣工后,由原来通行500吨级船舶的航道,提升为通行1000吨级船舶的航道。该工程的实施,不仅体现了水运运量大、能耗省、成本低、污染少、安全可靠等优势,也为沿河企业提供门到门的运输之便,成为沿河企业发展、壮大的生命通道,同时也推动我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如果说以前的苏南运河丹阳段是一条水上干线公路,那么目前完成改造的航段就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水上高速公路。”市交运局相关负责人这样说。如今走在河岸边,随处可见改造后的航段宽阔、气派,直立式砼挡墙取代了以往的斜坡式预制块护坡,更加坚硬结实,美观实用;宽90米的水面取代了以往宽70米的水面,1000吨级船舶取代了以往500吨级左右的船舶,没有了以往船舶拥挤的场面,河面上船舶川流不息,古老的苏南运河正焕发出勃勃生机……记者看到,整治后的一级砼挡墙外围还建有二级生态挡墙,树木林立,绿草茵茵,美不胜收。其中,陵口先导段当初建设时,在生态墙上喷播红三叶草和白三叶草种子,形成了生态、绿色挡墙,既防洪又防水土流失。同时,我市在一级、二级挡墙间的8米空地上也进行了绿化,主要种植乔木、灌木,既生态又美观。据了解,运河边上使用生态挡墙,在丹阳乃至江苏航道建设史上,都是首次,是整治工程的一大创新。另一个科技创新是消浪护岸的建设。“由于直立式护岸取代了斜坡式护岸,船舶经过时掀起的波浪与反射波叠加对船舶航行存在安全隐患,如何减弱反射的波浪,让船舶安全航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思考和尝试。为此,建设单位开展了四套消浪护岸结构式的研究:透空式钢筋混凝土护岸;空箱式护岸,在护岸一定标高位置上开圆洞;半圆立柱式护岸;常规重力式护岸。经过尝试、实践,我们发现透空式消浪护岸效果最好,更能够消除反射波浪,有助于过往船舶安全航行。”交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2017年,市委、市政府开始组织实施苏南运河丹阳城区段景观工程,起点为北二环大桥,终点为南二环大桥,全长2.6公里。目前,已建成的景观区域内,慢行道路和休闲广场南北贯通、上下错落有致;常绿树、落叶树交错布局,视季节呈现五彩缤纷的色彩;地被灌木品种纷繁,春蕾、秋花群花争艳;川流不息的运河水景与赏心悦目的休闲广场融为一体,令人流连忘返。在此基础上,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先后在景观区域内建设了红色步道、历史名人文化长廊等设施,进一步展示丹阳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从2018年起,我市连续三年将春节灯会设置在该景观区,先后被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如今,随着运河景观一期工程的完工,沿运河首段带状生态网络基本形成,运河作为展示丹阳文化与城市形象窗口的初步目标基本实现,丹阳城区段打造成了精美城市的生态轴、文化轴、发展轴,凸显苏南水韵丹阳,展示曲阿特色。

与大运河相交,位于江苏西南部的丹金溧漕河也曾是历史上丹阳、金坛、溧阳、宜兴等地“漕粮”北运的主干道,历代漕运的重要通道。其北接京杭运河、南连芜申运河,贯穿丹阳、金坛、溧阳三个历史文化名城及全国经济百强县(市),是我省干线航道网“两纵四横”中京杭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丹金溧漕河航道全线总长65.59公里,其中丹阳段长18.44公里。然而,随着水运经济的迅猛发展,丹金溧漕护岸塌方、水土流失、河床淤积等问题日益突出,已难以适应货运增长和船舶大型化发展的需求。

在此背景下,2010年6月2日,省发改委批复同意丹金溧漕河丹阳段航道按三级标准整治航道里程18.44公里。2014年3月起,丹金溧漕河丹阳段“五改三”航道整治工程拉开帷幕,工程起自丹金溧漕河与大运河交界的七里桥口,止于丹阳市、金坛市交界处的老丹金闸,总里程为18.44公里,总投资约为9.1亿元。2015年12月底,工程通过验收。整个工程项目全线按三级航道标准实施,口宽不小于70米,底宽不小于45米,最小水深3.2米,满足1000吨级船舶通行,该航道由此驶入千吨级通江“水上高速”。2019年,该航道船舶通过量约为16000多万吨。

如今,“五改三”升级后的丹金溧漕河贯通芜申运河、苏南运河、长江成环形水系网,不仅有利沿河水运经济带的繁荣,为我市破解资源和环境制约,也对大力发展内河航运,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促进我市资源节约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形成及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