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清华+跪谢父母”,别再编故事了

核心提示: 近日,几段“女孩考上清华后感恩父母”的视频火了,网友纷纷点赞的同时注意到,这几段视频中考上清华的是同一位姑娘,可她爸爸一会是“工地上的工人”,一会是“植物人”……

朱小峰

近日,几段“女孩考上清华后感恩父母”的视频火了,网友纷纷点赞的同时注意到,这几段视频中考上清华的是同一位姑娘,可她爸爸一会是“工地上的工人”,一会是“植物人”……7月24日,@江苏网警发文表示:希望大家传播真正的正能量,而不是靠编造吸引毒流量。26日凌晨,几段视频的拍摄者在短视频平台直呼不公:“我这个本来就是一个正能量的段子,是想让小孩子知道父母不容易,然后他们应感恩父母,就这么一个段子,我有错吗?”

“考上清华+跪谢父母”,这两个元素结合在一起,很容易赚人眼球,在网络上吸取流量。然而,新闻类短视频贵在真实,真实才能真正打动人心。如果受众了解到了真相,最终知道视频的内容是编造的,不仅视频不能构成吸引力,视频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的公共道德也会受到质疑。毕竟,拿高考和跪拜父母开玩笑,这其实就是挑战大众的道德良知了。

感恩父母的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值得大力弘扬。但是,孝文化的传播和推广要实事求是,不能盲目吹捧,通过编造故事的方式来进行。比如,著名的传统读物《二十四孝》现在仍旧常常被提及引用,其中有一个“郭巨埋子”的故事,说的是一个人因为家里穷,为了养老母就去把儿子埋了,不仅故事本身的真实性难以保证,而且内容实际上也是违背了正常的道德人伦,让人心生恐怖。孝文化是以具体的行为为载体,点点滴滴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可以挖掘,但是不能夸大,更不能虚构。否则,不仅达不到宣传教育的目的,还会招人反感,事倍功半了。

包括孝文化在内,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是重要的德育内容。但是,实事求是地说,传统文化虽好,有时候却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其原因正是传播的方法和手段存在问题,教育效果自然就得不到保证。传统文化的介绍中,教育者常常依托的是古代的民间传说故事,或者是古代人物故事。这样的载体从时间上来说太久远,时代的背景已经大相径庭;从内容上来说不可靠,实证少、虚构多,存在着为了讲道理而编故事的嫌疑。德育重在“雨露润心田”,空洞的大道理和虚构的内容根本无法让学生真正接受。由此,传统文化就很容易仅仅停留在课堂里、纸面上,入脑入心根本谈不上,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做起来就更难了。

因此,传统文化的习得和弘扬,要将其核心德育要素撷取出来,借助身边人、身边事,加以现实生活的原汁原味解读,才能起到让学生信服的作用,才能生成示范效应。而且,这种身边人、身边事,最好是让学生自己在学校里、家庭中和社区里去寻找发现,让他们在寻找的过程中能够有真切的感受,感知榜样的存在,懂得传统文化的伟大,掌握学习和实践的方法,并以此通过实际的行动来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