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时节话菖蒲

核心提示: 端午这一天民间有许多节日习俗

王霞云

端午这一天民间有许多节日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佩香囊、插艾蒲等等。有些习俗在漫长岁月中荡涤演化为食俗或文体活动,但更多的还是人们采用这种传统方法防疫治疫,避邪祛毒。而在这些方法中几乎都用到菖蒲。

菖蒲,别名石菖蒲、九节菖蒲,是多年生天南星科植物,叶苦辛,具有开窍、宁神、镇痛散寒湿、化痰、健胃功效,生长在沼泽、沟塘边及泉流岩石上,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穗花序,根茎可入药,也可作香料。

插艾蒲,佩香囊。端午正值五月仲夏,各种蛇、虫、蜈蚣、蚂蚁、蜘蛛等纷纷出来活动,乡间谓之“五毒并出”。俗话说:“五毒醒、不安宁。”为防疫避毒,端午这一天人们会大搞清洁卫生,将菖蒲、艾草扎成小束悬于门楣,放在灶头上或床边。老百姓千百年来的生活经验表明:菖蒲和艾草确有驱虫、祛痰、防疫之功效。

中药香囊有芳香,能避秽,健脾和胃,理气解郁,通窍醒神,祛毒杀虫。随身携带一个小香囊就好像随身带着一个绿色环保的“空气净化器”。菖蒲根茎含有挥发油,可以化湿开胃,开窍豁痰,是制作香囊不可缺少的一味中药。乡间制作香囊较为简单,把雄黄、菖蒲、栀子花、薰衣草等缝制在六角形或菱形、鸡心形的彩色布袋内(红色为多),系在胸襟前,阵阵清香袭来,使人心旷神怡。

喝菖蒲雄黄酒。民间有句顺口溜:“夏令五月五,菖蒲雄黄酒,快活过端午。”人们将雄黄研末,菖蒲根切碎加入高度烧酒调和成菖蒲雄黄酒。端午这一天,大人们都得喝上一点(不可多喝,半两为限),或将酒抹在孩子们额头上,可祛病驱邪。多余的酒洒在墙根墙角,用以灭杀“五毒”。

复方菖蒲抗瘟疫。据传宋代元丰三年,一场瘟疫在黄州爆发。此时被贬谪到黄州的苏轼,为挽救百姓生命,毅然将祖传秘方“圣散子”捐献出来,患者服后均转危为安。后苏轼在其“圣散子叙”一文中说:“谪居黄州,比年时疫,合此药散之,所活不可胜数”。“圣散子”方,二十余味中药里就有菖蒲,并居配伍“臣药之位”。无独有偶,半个多世纪后,南宗诗人陆游也曾有过用菖蒲抗疫治病的经历。

当下,新冠之疫在全球肆虐,国药大师熊继柏认为此病初期多为邪犯胃肠,常伴恶心呕吐、便溏、乏力筹症状,此时要清热化湿,理气健脾……可服用“王氏连补饮”治疗。而“王氏连补饮”方中就有石菖蒲一味药,用于理气化湿效果好。据报道,今年我国防疫治疫取得决胜性成果,中医药功不可没。

菖蒲扇,送清凉。菖蒲叶长条似篾,宽不过一公分,绿色光泽平滑。旧时人们穷,买不起扇子,就地取材用菖蒲编织成方形或菱形的蒲扇。小蒲扇,轻、薄、美,小巧玲珑,并伴有淡淡清香。近五、六十年来因电扇的出现,蒲扇已淡出市场,不见了踪影。去年夏天,笔者在家乡碰见已退休的袁虎英奶奶,她自己从水塘中采集菖蒲,经挑选、晾晒、编织、整形等多道工序,制作了百来把蒲扇送给生产队各农户。很多老人捧着蒲扇,左看看,右闻闻,像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个个赞口不绝:这蒲扇省电、省钱、还练手臂,一物可多用:扇风、遮阳、挠痒痒、拍蚊虫、垫屁股、太方便适用了……其实菖蒲也可以用来编织蒲包,包装水产品或其他物品,还可以织成床垫。真可谓:小小菖蒲是棵草,从头到脚都是宝。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