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管正当时农家备耕忙

核心提示: 眼下,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好转,各行各业都在加紧复工复产。

春管正当时 农家备耕忙

——我市春季农业生产一线见闻

本报记者 姚磊 须俊 实习记者 周洁

图为王国太在田间观察小麦长势。

记者 姚磊 摄 

3月的丹阳,春光和煦。在我市乡村田间地头,农民们正趁着好天气早早地开始了春耕备耕和春管工作,他们有的在施肥、有的在培土、有的在检修农机。眼下,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好转,各行各业都在加紧复工复产。在这个春耕备耕的关键时节,各地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春耕备耕,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全市上下正在掀起春季农业生产的热潮。

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

25日上午,记者在高新区双合村杨甲家庭农场看到,农场主景建平正在机库内对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机具进行保养、检修。他指着远处的一方麦田说:“你看,现在田里的麦苗长势很好,到处是一片绿油油的景象。四月中旬小麦还将开展赤霉病防治。”

景建平承包了370亩耕地,是当地种粮大户。去年,他积极探索种粮与养殖多元化发展之路,在稻田田垄间投放了1000斤的龙虾苗,开展了15亩稻田养殖小龙虾项目的试点。虽然产出的商品小龙虾市场价格不太理想,但小龙虾销路不愁,而稻虾共作田块所产的优质生态稻米,也很受市场欢迎。“今年我将继续实施好这一生态绿色项目,力争虾稻双丰收。目前,我正与养殖龙虾方面的专家进行沟通,吸取去年养殖上的经验和教训。”在水稻品种选择上他决定遵循一主一辅原则,继续以南粳系列的5055为主,搭配种植3908。

在吕城镇运河村一方田头,种粮大户庞秋萍正忙着培育营养土。说起今年水稻品种结构调整情况,他告诉记者,自己承包了260亩土地,近两年来水稻价格持续走低,农药、化肥和农业用工等成本开支却不断上涨,种粮利润已大幅缩水。庞秋萍如是说,去年他种植的部分新品种水稻上市后,市场价格与普通粳稻价格相当,最后只能以1.1元/斤出售。“再好的品种市场接受度不高,米厂和粮食收购部门的收购价就高不起来。水稻生产由增量型向优质型转变仍面对很大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粮食种植要增收,唯有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品种结构,这样种植业结构调整才能走稳走好。”庞秋萍说道。

麦田春管工作稳步展开

农村有句谚语:“春分春分,麦苗起身。”意思是过了春分,气温逐渐回暖,过冬的麦苗便会拔节蹿高,这也就意味着春管工作到了关键时期。24日上午,记者在开发区普善社区国泰家庭农场承包的麦田边看到,田里绿油油的麦苗一望无际,农场主王国太正在田埂上弯着腰仔细观察麦苗长势,脸上不时露出满意的微笑。

“瞧这小麦,长得多精神呐,多亏了我这些天来细心除草、培肥,它们才能长得飞快。”王国太说,虽然整个春节期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没能出门,但是他对田间小麦的管理却丝毫没有松懈。“春节期间我积极清沟理墒,大约20天前便已着手在田间除草,眼下各种肥料也已经补施到位,麦苗吃饱喝足了,就能‘蹭蹭蹭’地长个了。”

王国太告诉记者,春管工作是眼下的重中之重,农民不仅要注意气温变化,更要根据苗情适时做出相应的处理。“春季气温变化幅度较大,田间管理马虎不得。长势较旺的麦苗主要讲究‘控’和‘稳’,而长势偏弱的麦苗则要适时适量进行追肥,过早、过晚、过多、过少都不行,只有不断查漏补缺、补齐短板,才能做到平稳发展。”

记者获悉,王国太是开发区普善社区有名的种粮大户,他承包的土地面积达到了800多亩,主要种的是“扬麦25”和“扬麦27”这两种优质小麦。在这位老农看来,种出一地好粮,除了要有好种子外,更要恪守不误农时这一“黄金法则”。“在什么时间开展什么农业活动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经验。因此,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需要及时给这些麦苗打药,防治各种病虫害。”王国太认为,小麦拔节孕穗期是病虫害的高发期,一旦有病虫害发生,就会阻碍小麦的正常生长与发育。“其中比较严重的是赤霉病,如果小麦发生该病变,轻则减产,重则颗粒无收。只有适时、适期做好防控工作,才不致留下遗憾。”

他表示,对于小麦的病虫害防治,农民在思想上一定要重视起来。近几年水稻价格持续走低,农户除了要种好水稻,更要管理好小麦,只有这样才能为夏粮丰收夯实基础,从提高产量方面填补稻谷贱卖留下的缺口。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