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石刻园内的丹阳元素

核心提示: 丹阳天地石刻园内共有近8000件中国历代石刻,这些石刻上至西汉、下到民国,其中还有许多含有丹阳元素。

苏国庆 王铁牛 卢政

萧懿墓前小天禄

管鲍分金柱

 

丹阳天地石刻园内共有近8000件中国历代石刻,这些石刻上至西汉、下到民国,其中还有许多含有丹阳元素。

一、原泰安陵石刻的前足爪

天地石刻园四号馆内存有一尊残毁神兽石刻的前足爪,这是当地群众几年前送来的。该具残前足为四爪,长67厘米、宽45厘米、高70厘米、底座厚24厘米,足爪下攫有一小兽。

齐梁朝代陵墓前石刻的足爪,大致有“齐代为四爪、梁代为五爪”之说。

在卧龙岗一带,有三座陵墓,即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墓、齐高帝萧道成泰安陵墓、东南方向的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墓。现在永安陵墓和修安陵墓石刻基本保存完好,且足爪部完整。

天地石刻园四号馆内残毁石刻的前足爪,经与永安陵、修安陵实地比较,在四爪的宽度、粗细,底座的厚度等特征方面是高度一致的,同样足爪下攫有一小兽。永安陵、泰安陵、修安陵三陵墓建造年代相近,且都属南朝齐时期,设计造型应大致相同。

经一些文物爱好者反复讨论,初步推测这具石兽前足就是齐高帝萧道成泰安陵石刻毁坏后所遗存之残物。

萧道成,公元427年生于南兰陵东城里老宅(即今丹阳经济开发区张巷行政村东城村)。公元479年,宋顺帝刘准将帝位禅让给萧道成。萧道成在位四年,因病去世,葬于卧龙岗西侧(原为赵家湾,现丹北镇宝山行政村赵家自然村前,通港路南)。《南齐书》记载:高帝窆武进泰安陵。《元和郡县志》记载:高帝泰安陵,在丹阳县(北)三十一里。

陵冢虽有史籍记载,但早就夷为平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历史学家朱希祖记录泰安陵残毁石刻还在。为什么现在陵墓前石刻不见踪影呢?

据当地村民回忆,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时,泰安陵前残毁石刻所在位置为赵家大队赵南生产队所有,且在埤城至丹阳的大路旁边。因常有行人到石刻处看稀奇,踩踏庄稼,减少了生产队的粮食产量。于是,群众私自请了师傅在二尊石刻的底座及身驱上打孔,再用雷管炸毁。事后有人将较小的碎石,偷偷拿回家。大多数的碎石以及深陷泥土中的石基座就遗留在田里了。炸毁石刻时,正值文化大革命运动时期。当时上面也有人来追查过,但都以红卫兵“破四旧”的名义搪塞过去,无人追究了。

石兽被炸掉后,幸存下一只前足爪,因被人拿回家避邪得以保存至今天,最终流入天地石刻园再次面世。

二、梁武帝兄长萧懿墓前小天禄

2011年,外来人到三城巷区域承包土地种植苗木,偶然在萧顺之建陵与萧衍修陵之间,挖到一双角翘尾的小天禄。据专家考证,此小天禄为南朝梁代帝王墓前神兽。此神兽雕刻艺术水平高超,是石刻中的精品。专家推测,此小天禄为萧懿墓前的石刻。现存放在天地石刻园内主馆东南导览图处。

小天禄身长152厘米、高147厘米、宽60厘米,腰围40厘米,翘尾96厘米,颈高90厘米,颈直径42厘米。因要安放定位,前面两足是重新制作的。

萧懿,字元达。梁武帝萧衍胞兄。萧懿从小就有美誉,出仕任齐安南邵陵王将军府参军。承袭爵位为临湘县侯,历任晋陵太守,以善政而得到时人称赞。

齐永明十年(492年),萧顺之奉齐武帝萧赜令,追杀萧子响。齐武帝后生悔意,萧顺之忧惧成疾,不久亡故。萧衍与其兄萧懿等人,将父亲归葬故里东城里(今丹阳三城巷东北侧)。萧衍守丧期间,悲伤过度,水浆不入,曾有隐遁山林不仕之意,萧懿苦谏乃止。兄弟们将以后家族的墓地作了安排,故有了今天所见的陵墓布局。

永明末年,萧懿任梁、南秦二州刺史。魏军入侵汉中,萧懿随机应变,领兵出击攻打,并夺取了魏国的历城等六处戍地,于是边境得以安宁。永元二年(500年),平西将军崔慧景反叛,拥戴江夏王萧宝玄围困台城,齐王室大乱,萧懿率领精兵三千人赶去救援取胜。朝廷封萧懿为尚书令、都督征讨水陆诸军事。当时东昏侯萧宝卷暴虐无道,害怕萧懿功高震主,赐毒药毒死萧懿和萧融。史料记载萧懿葬南兰陵,墓地当在萧顺之北侧。

天监元年(502年),梁武帝萧衍即位,追赠萧懿为丞相,封“长沙郡王”,谥号“宣武”,故萧懿墓前有小天禄石刻顺理成章。

三、孙钟灌瓜井圈

孙权祖父孙钟,东汉末从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迁徙至古时司徒白鹤山的南麓。孙钟寓居这里后,看到该地土质适合种瓜,就以种瓜为业。

种瓜要用水来浇灌,因这一片附近是高地,于是孙钟在白鹤山脚凿土开井,且井水甘甜,浇灌出的瓜品质优良,每年种瓜都是好收成。

孙钟逝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在白鹤山南麓建了三仙庙。在庙旁的孙钟凿的井上置一石质井圈,命名为“灌瓜井”。孙钟当年种瓜处,人们称为“白鹤瓜畦”,是古代丹阳八景之一。有诗云:鹤去青山老,僧房树里开。瓜畦草空绿,怀古独谁来。

斗转星移,世代变迁,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白鹤山三仙庙破败,灌瓜井井圈被人盗走,不知去向。然而常言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几十年后,这一珍贵的灌瓜井井圈在丹阳天地石刻园内被发现,且保存完好。

现在井圈放置在丹阳天地石刻园的北侧。该井圈呈八角圆台型,造型别致。白砂石质地,内径30厘米,外径75厘米,高度36厘米。八面圆台壁刻有莲花辫纹,在莲叶上且分别凿有“东戴北步西丁南凌”字样,且“凌”“戴”模糊漫漶不清。

孙钟灌瓜井已有1800多年历史,这一石井圈历经沧桑而存世,实为丹阳石刻中的璀璨珍宝。

四、管鲍分金柱

丹阳古延陵有座分金桥,桥两边竖有栓马桩,当地人也不知桥是什么年代建造的。

不过,元代《至顺镇江志》和清代的《丹阳县志》都对此桥有记载,并注明是“管鲍分金处”。

特别是明代吴国仁撰写的《延陵九里庙志》中记载:“分金桥,在九里镇东南去半里官岸内,下有清泉沸水,即管鲍分金处。石桥上现有仙迹。”说明明代万历时分金桥还在。

分金桥在民国时毁圮,但桥两头的栓马桩直到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还在,后不知踪影。随着年代久远,桥圮柱失,遗迹难寻,想不到在天地石刻园内发现管鲍分金柱。

如今,管鲍分金柱竖立在五孔桥西的栓马桩群里,为二截石柱,不包含埋在土里的部分,整段石柱长达244厘米,上端高74厘米,雕刻有一呲牙咧嘴的雄狮子。狮身高52厘米,围度为32厘米,下端为边长24厘米的正四边形,朝北向一面刻有“二人同心利断金鲍管雅谊信希音;金昆玉友并孝道敦笃伦常符圣箴”28字。在其中端的二壁上有石孔,靠近底部刻有牡丹叶形图案。

延陵分金桥,说的是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且形成了“管鲍分金”成语。管仲,名夷吾,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为春秋时期齐桓公的贤相。鲍叔牙,春秋时期齐国大夫,使齐国迅速由乱转治,由弱变强。

传说在春秋时期,管仲二十来岁时就结识了鲍叔牙,二人成了好朋友。起初二人合伙做点买卖,因为管仲家境贫寒就出资少些,鲍叔牙出资多些。生意做的不错,有了盈余时,管仲就将钱先还了自己欠的一些债。年底分红时,鲍叔牙分给管仲一半的红利,他也就接受了。

这种出资比例和分红方法,可把鲍叔牙手下的人气坏了。有个人对鲍叔牙说,他出资少,平时他开销又大,年底还照样和您平分效益,显然他是个十分贪财的人。鲍叔牙斥责他手下道:你们满脑子里装的都是钱,就没发现管仲的家里十分困难吗?他比我更需要钱,我和他合伙做生意就是想要帮帮他。我情愿这样做,此事你们以后不要再提了。

一次,两人来延陵做买卖,获得盈利后,在延陵镇西郊河边分配。粗略分了后,还余不少碎银。鲍叔牙让给管仲,管仲让给鲍叔牙。两人在互相推让时,向西望去,见行人到延陵镇都要绕至远处三角潭而行,很不方便。于是,两人商定将余银用来在河上建桥。不多久,桥建成,延陵乡民称赞,就将此桥称作“分金桥”,有人还在桥两头竖了刻有字的栓马桩石柱,称作“管鲍分金柱”,以表彰管仲和鲍叔牙,激励后人效仿。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