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做馒头

核心提示: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我们这儿的农村到过年时,家家户户都有做馒头的习俗。

赵理章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我们这儿的农村到过年时,家家户户都有做馒头的习俗。

农历腊月十五以后,家里的主妇就得为制作馒头做准备,计划用多少斤面粉做馒头,需酿多少酵头,俗称“养酵头”。养酵头之前,还得先去商店购买酵母丸,酵母丸的小包装上写明了“每五十克可以调和面粉多少斤”,主妇可根据家庭实际需要来确定购买酵母丸的数量。

酵母丸备好以后,用淘净的纯糯米在铁锅里煮成不干不稀、介于糯米饭与粥的中间状,待凉透后,装入缸盆或面盆容器内,再加入酵母丸磨成的酵母粉,搅拌均匀待发酵。

容器中的糯米饭粥加入酵母粉以后,室内温度要保持在二十度左右,并发酵一周。每个家庭可根据自己做馒头安排的日期,来确定养酵头的日子。笔者少时,特别是在天气寒冷的日子,常看到母亲把养酵头的缸盆搬到床上,用被子盖上以加快其发酵。发酵期间,缸盆中放一双筷子,不定时搅拌一下,看到发酵至不见整米粒状时,还得再煮一点糯米饭粥添进去,俗称“接酵”。接酵后用筷子搅拌时,盆中气泡增多,不断见到旧气泡散去。新气泡不断产生时,大部分米粒状也已不见,成了糯米糊状时,就可以做馒头。

做馒头前,调和面粉是关键,俗称“兑面”,凭往年的经验,每多少斤面粉中加入多少勺酵头和多少温水,要把控得当,馒头蒸得好与不好,兑面这道工序至关重要。做馒头兑面揉捏面粉块是相当费时费力的,因数量多、要求高,大户人家揉面时用的是大坛缸,面块团捏至不干不湿,形成馒头状,放入水桶或竹笾中,再盖上旧棉袄或旧被子。

儿时,笔者家做过年馒头包括馒头包馅这些活儿,都是由母亲一人揽下,我们人太小,帮不上忙,出不了力,父亲又在吕城集镇上工作。如果是晚上兑的酵,母亲下半夜就不能安稳睡觉了,她总是时不时起床去看下面块。母亲很有经验,用手指按压下面块的表面,当表面很快恢复原形时,表明可以做馒头。

一般家庭做过年馒头,用两种包馅,分别是白萝卜丝和雪里蕻,也有少数人家做一些青菜包馅的,后者只能现做现吃,因青菜馅不宜保管。

笔者家做过年馒头,姐姐是主要帮手,她从小就心灵手巧,母家在外务农,家务事大多由姐姐代劳,十二三岁时就能帮母亲做馒头。那时笔者只能在灶下生火,凡过年蒸馒头、烧柴火,以及馒头上点红,都是笔者的工作。

蒸过年馒头,民间还有两种传说:一是有人家蒸过年馒头时,邻居不能去串门,如旁人外人去了,蒸出来的馒头会“不发乐”(俗称),意思是不爽口;另一传说是大人在搬蒸笼的过程中,小孩不能在装有热馒头的蒸笼下面穿过,否则就是“蒸笼头”,含意是在平时吃饭或做事时,天气不热但头部、面部也容易出汗。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