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渔火十里曲声

核心提示: 斯水兮潆涟,文脉兮流长。大运河,纵亘千古,利济漕运,自带有文学和艺术的基因。她孕育了运河文明,也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生生不息。

本版撰稿 束丽娜 摄影 萧也平

斯水兮潆涟,文脉兮流长。大运河,纵亘千古,利济漕运,自带有文学和艺术的基因。她孕育了运河文明,也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生生不息。古城丹阳,依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与运河水乳交融。

从三国时的土城,到明嘉靖时的砖城,再到日军入侵、退败后修复新建的城市,如今游人来到古城丹阳,或可体验大运河畔齐梁故里的“一河渔火、十里曲声”,或可在十余座帝陵前感受齐梁文化遗存,或可驻足街头听一曲“啷当小调”……这得益于我市近年来挖掘丰富的运河资源,努力实现“因河而兴”。

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深入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从中央到地方非常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批示,全国政协组织了专题调研和双周协商座谈会,中办、国办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强化顶层设计,吹响了冲锋号;运河沿线省市更是百舸争流,奋力打造各自的特色和品牌。

作为运河沿线重要节点城市,古城丹阳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传承创新、综合保护、合理利用,充分发挥好丹阳运河的文化优势,打造好丹阳运河的文化名片,使大运河焕发新的生机。

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丹阳积极借力文旅融合之契机,以融合发展为主线,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为目标,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理念,做到“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去年以来更是强化领导、建章立制,重点推进了运河沿线的截污纳管、运河景观一二期、西门大街改造等建设工程,开展了迎春灯会、民俗展示、文艺演出等众多文化活动,以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为突破口,不断繁荣丹阳大运河文化。其中,我市城市地标之一的万善塔成功入选江苏“最美运河地标”、云阳街道喜获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十佳文旅示范名镇”称号。

丹阳大运河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从萧梁河畔齐梁帝陵、练湖水柜、老西门大街再到钢铁厂、眼镜城,这些都承载着丹阳城市的记忆。在今后的大运河风光带建设中,我市还将结合全域旅游,利用城区古运河资源,将运河沿线这些“多而小”“小而散”的各类古代和现当代文化遗产由点及面贯穿起来,串联起城区的红色旅游资源,提升文博单位的综合服务能力;体现“定制”“共享”的理念,不断加快运河文化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合理规划文化旅游线路,整体推进大运河文化旅游推广,培育丹阳特色鲜明的大运河文化旅游品牌,让丹阳运河文化旅游不仅有说头,更有看头、有玩头。

中国戏曲自古有“水路传播”的说法,而大运河就是中国戏曲水路传播的活化石。它促进了古代戏曲的南北交融,奠定了运河两岸“百花齐放”的戏曲面貌,其中大运河江苏流域历来都是戏曲种类密集的区域,也是戏曲演出最繁荣的区域之一。

诞生于1958年的丹阳本土剧种——丹剧,也在去年迎来了六十华诞。在一个甲子的漫长岁月中,丹剧从蹒跚起步到声名鹊起,从走向辉煌到曲折前进,从华丽转身到振翅高岗,在运河文化的浸润中,丹剧一路走来,给丹阳这座城市留下了太多的印记。

据老一辈丹剧人回忆,1958年,丹阳水利工程指挥部宣传队以啷当调演出文艺节目,巡演于田间工地,受到群众热烈欢迎。当年11月,丹阳县文化馆举办文艺骨干啷当训练班,同时组织人员收集、挖掘、整理丹阳民间音乐及民歌,并以啷当调为基础,将训练班学员编排的《张木匠上北京》等四出小戏,按戏曲特点定谱定调定腔,编成一套唱腔。1959年元旦,《张木匠上北京》等小戏公演,被群众称为“啷当戏”。同年1月10日,在啷当训练班的基础上成立云阳剧团,9月正式定名为丹剧,云阳剧团易名为丹阳县实验丹剧团。

丹剧的诞生,意味着中华梨园增添了一个全新的剧种,从此,丹剧正式走进丹阳人的生活中,丹剧人走南闯北,风靡一时。

2004年,剧团完成了事改企改制,正式走向市场。但也就是在这一年,剧团上下团结一心搏击市场,通过政府开展的“建设新农村,文化村村行”活动,排演大型古装戏丹剧《叔嫂冤》等,实现送戏下乡143场,打开了城乡演艺市场,实现了绝处逢生。剧团很快恢复了生机,2008年荣获“全国院团改革典型单位”称号,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日报》等主流媒体都进行了报道。2019年,新创现代丹剧《啷当与你拉家常》获得江苏艺术基金的资助,并参加了江苏省“紫金文化艺术节”展演。

戏曲是汇聚了众多艺术形式的戏剧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把戏曲作为弘扬传统文化和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戏曲进校园”,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丰富校园文化、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戏曲进校园”工作,市戏剧总团深入学校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学校自编丹剧现代戏《江姐》、丹剧古装剧《少年汤展文》、丹剧小戏《望仙桥》等节目,在校园进行演 出,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戏曲文化的魅力;开设一门戏曲课程,将戏曲知识纳入中小学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内容当中,让学生了解戏曲知识,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热爱,目前,我市城乡小学已基本开设了戏曲课堂;在中小学全面推进戏曲社团建设,每个学校至少打造一个戏曲社团,如我市实验学校的“小戏迷社团”、八中的“丹剧小社团”、丹阳中专的“丹剧社团”等,组织市戏剧总团优秀演员到学校开展结对共育活动,定期帮助校园戏曲社团开展戏曲教学、创作排演、传播普及等活动;以戏曲基础知识和丹剧基本唱腔、丹剧音乐等为主要内容,开发编写戏曲教育校本教材,教材编写工作结束后将免费发放给全市中小学校使用,目前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已基本结束;举办中小学戏曲师资培训班,面向学校音乐教师和戏曲演员开设戏曲知识、表演技能等方面内容的培训,培养一批素质过硬、业务精湛并在学校启蒙、传承、传播戏曲的主力军,不断提高我市戏曲教学能力和水平。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推进丹阳文化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水平、特色和对外影响力,12月19~20日,根据省、镇江市委部署,我市将与江苏第二师范学院联合举办京杭大运河江苏流域戏曲展演暨交流研讨会。此次展演将以运河为引线,以戏曲传承为主题,云集运河沿岸各剧种的名家名段,以大运河为媒,共吟“十里曲声”。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