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热议的冷思考

核心提示: 《一群正被毁掉的乡村孩子》《南京家长已疯》两篇自媒体文章和一条“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妈快乐”的标语掀起的关注点击热、转发转载热、议论评说热“热气腾腾”,热闹得很,形成的教育热议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尤其是冷静思考。

周竹生

《一群正被毁掉的乡村孩子》《南京家长已疯》两篇自媒体文章和一条“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妈快乐”的标语掀起的关注点击热、转发转载热、议论评说热“热气腾腾”,热闹得很,形成的教育热议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尤其是冷静思考。

松不开的心结拧麻花:家长纠结的焦躁。

一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鼓动让家长和学生从此不得安宁。因为有了这一条起跑线,就有了学生和家长的争先恐后,然后不断地往前划,起跑线从中学、初中、小学、幼儿园、亲子班一直划到妈妈的肚皮里,把胎教搞得很神秘。因为有了这一条起跑线,就有了家教和补课的火爆生意,就有了家长和学生补与不补、补一门和补几门的纠结,就有了人家补我也补要补大家一起补的一窝蜂攀比,就有了学生和家长的东奔西走,就有了校外教育机构的遍地开花。尽管这一句话已经被批斗,有识之士已经开始痛斥,但是家长被发动起来了,人已经卷进了隆隆作响转个不停的市场的大风车,教育部门叫停,学校想停,家长就会大叫大喊不让停。学校抓得紧,老师要求严,作业布置多,考试频率高,像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一样的应试教育家长心疼孩子吃不消要叫,而一旦实行素质教育,考试不排名不公布分数家长便又会哇哇大叫,指责学校和教师不负责任,耽误孩子。面对家长的纠结焦躁,教师无可奈何,校长左右为难,恨不得不开家长会,取消家委会,解散家长群,求得片刻消停。家长不要纠结要消停,最根本的是要弄清楚你的孩子需要什么,从而为他的需要发展建立起良好的学习生态。

解套难的形式害死人:教师无奈的烦怨。

一句“小手拉大手”把学校的大门悄悄地拉开。“小手拉大手”本身没有错,错就错在不该被搭车,拉出一堆堆的事情。把学校当衙门,把学校当部门,形形式式的形式主义以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莫名其妙的借口,从教育主管部门到政府分管部门蜂拥而来,从上到下,从大到小的条线、部门、单位、企业,拒绝不了,应付不了。我听到校长说过,光是应付会议,就分身无术、抽身无门。校长不是在会场中,就是匆匆走在前往会场的路上。开会是一两个小时,完成会议布置的工作呢?那就不是一天两天,更不是校长一人而是一批人了。这仅仅是会议,活动呢?检查呢?创建呢?评比呢?考核呢?学校毕竟是学校,清净之地,喧嚣不得,教书是大业,打搅不得。尤其是县管校聘之后,教师工作量普遍加重,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培训连轴转,哪里有时间有心事去做那些不是自己本分的事情呢?既然是压下来的非教学负担,那就烦着怨着做,既然是形式大于内容的形式主义,而且是根本无法完成的艰巨任务,那就以形式主义对付形式主义,从文件纸改为A4纸上交。一旦形式主义流行,那么教育信奉并追求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真理如何能真呢?

轻不了的负担重于山:学生课业的累苦。

一句“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猫晚”道出了学生的辛苦。学习从来都是苦差事,“头悬梁,锥刺股”“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不仅是希望学子刻苦学习,也道出了学习的苦楚。明代大学士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曾形象地描述了他年少读书之清苦: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仍不放松读书。没有苦读苦学,做不成学问,成不了学业。那么现在的孩子呢?更苦!原因在于知识的量越来越多,学科的门类越来多。现代教育的理论体系、知识体系、制度体系、学科体系广、深、严、密、难。古代有数理化吗?有外语吗?古代科举考试范围以四书五经为主,形式帖经、墨义、策论、诗赋,无论怎样发散,也还是只考一门八股文,几乎千年不变。现代中考、高考呢?要对付的是一门又一门,没有五六门七八门不得过门。模式呢,隔三差五就会摇身一变,让你成为改革的试验品。所以学习越来越苦,负担越来越重那是谁了改变不了的,指望学习轻松,期盼快乐学习,没有那么一回事,学霸都是“苦霸”。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和学生,减负不现实,也不可能,轻率地发布减负令不但不能实现初衷,而且一定会报复性地反弹。最大的可能和选项,不是在知识的量上减,在学习的时间上减,而是在学习的心态上减负,黄连树下弹琵琶,苦中作乐,在学习的方法上减负,学得更科学,教得更有效。

勿焦躁、去火热、安内心,教育才能安好。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