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潇 通讯员 云宣 朱长华
在岗时他倾尽所有教书育人,手握一支笔授人知识;退休后他依旧握着手中笔,书写人生哲理、生活感悟,传递着正能量。有人说,孙光楣过着诗一样的美好生活,有人说,他的人生在文化的浸润中熠熠生辉……从踏入工作岗位开始,一直到现在,孙光楣的生活一直和传道解惑息息相关,做教师时,给学生传道解惑,退休后,他又写散文、写诗为别人传道解惑。他的内心潜藏着浓浓的文化情,他用一支笔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
上图为孙光楣正在写诗
下图为孙光楣的诗编纂成册的《心灵日记》和他平时写诗用的稿纸。
记者 李潇 摄
每日一诗,传递生活哲理
一支笔,一沓纸,一张方桌,加上桌前握笔人纷飞的思绪与感悟,一首首小诗便呈现在世人面前,看似简单的几句,却讲述着生活的哲理。
“红尘滚滚人生路,白发苍苍休闲处。静心沉思忆过去,情不自禁悔虚度。别为亡羊太责己,当以补牢重建树。过去即让成过去,虚度切莫再虚度。”这是孙光楣近2000首诗中的一首。虽然只有简单的几句,但传递着孙光楣对生活的感悟:静心回忆过去,可以吸取经验教训,但不要太过纠结于自己之前犯过的错误,过去的事且让他过去,只要现在的你不再让时光虚度。从2014年开始,孙光楣坚持每日一诗,这些诗大多是从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或者所忆产生的一些感悟,进而讲述一定的人生哲理。
孙光楣平易近人,说起话来也很谦逊。他告诉记者:“我的诗都是来源于生活,其实没有严格地按照格律和平仄的要求,在懂诗的人面前有些班门弄斧,我只求从每一首小诗中讲述一点点道理,给阅读的人以启示。”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孙光楣不止写了近2000首诗,还写了几百篇散文。“之前做老师基本上没写过什么下水文章,都是批阅学生的作文,退休后拿起笔写散文,这和《丹阳日报》密不可分。”孙光楣说,2006年退休之后,从忙碌的教师生活忽然过渡到闲暇的退休生活,这让他有些不适应,甚至有时候不知道做什么,而让他重新拾起笔来,开始正式写文章的,是《丹阳日报》的一个征文活动。
“2007年,恢复高考三十周年,《丹阳日报》向广大读者有奖征文,看到这个征文活动后,我女儿当时鼓励我投稿,在她的劝说下,我试着写了两篇文章。”孙光楣说,虽然之前是语文老师,但多年未动笔,心中还是没底。“然而没想到的是,我写的两篇文章都获奖了,我深刻记得,那两篇文章的题目分别是《难忘高考二三事》和《女生·烛光·手电·游击仗》。”孙光楣说,这两篇文章获奖,给了他莫大的鼓励,于是从那之后,他便经常写文章,并且向《丹阳日报》投稿,7年间,有108篇被刊登。
但写散文太花费时间,2014年开始,孙光楣改写散文为写诗,并且坚持每日一首。2010年开始,孙光楣将自己所写整理成册,自费出了四本书,每一本书都会印刷上千册,他将这些书送给亲友和自己的学生。记者在孙老其中的一本书《心灵日记》中看到,这本书于2016年出版,包含了他所写的近千首诗,其中的内容包含“扬善道”“吐真情”“重礼节”“多包容”等相关内容,都是从生活的点滴事情说起,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
亦师亦友,师生情三十年不变
孙光楣写的诗中,其中有一部分是从和学生的交流中得到的感悟,不管在岗还是退休,他和学生的关系都很密切。做教师时,孙光楣遇到一些不自信、跟不上教学节奏的学生时,总会私下里为学生打气,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且利用休息时间辅导学生。而在教学生们知识的同时,也教他们做人的道理,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感恩、扬善、勤俭节约、尊老爱幼等美德。孙光楣的学生现在分布在各地和各个行业,但部分学生依旧每年都会来拜访他,特别是他1984年到1987年担任班主任时带的几届学生,和他的感情最深。
每到过年过节,孙光楣最大的兴趣便是读学生发来的短信,接学生打来的电话。每每到了大年三十看春节晚会的时候,儿孙们都会乐呵呵地看着老人忙不迭地翻看学生的拜年短信。而最令他感动的是,一些学生虽然已经毕业三十多年了,但是每年过节时,都会来看望恩师。“其中一名学生叫刘金妹,现在云阳中学做老师,她是1986年大学毕业的,从她工作开始,每年都会看望我一两次,至今三十多年了,一年没落下;还有一名叫蔡建文的学生,现在南京工商局工作,也是每年都会来看我。虽然我对他们说,我现在生活得很好,不必劳烦每年都来,但他们依旧坚持。”孙光楣说。
孙光楣的学生只要有大型聚会,都会邀请他,而此时,他则会将自己印刷的书本带去免费送给这些学生,这些年,为了印刷书本,孙光楣已经花了6万元。被问到为什么热衷于给学生送书时,孙光楣回答道:“学生们都工作了,我不再教授他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我出的这些书中有我想讲的一些道理,这也是我为人师的一种期望,希望他们读过之后能有一些感悟,同时,送书也是师生情的一种维系。”
在孙光楣心中,学生毕业后,不只是曾经的那种师生关系,他更把他们当做了忘年交。孙光楣微信里平时经常联系的学生有三四十人,虽然学生们都称呼他老师,对他很尊敬,但他则一直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忘年交,和他们无话不谈,相互鼓励。“也许正是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才能让我们的这份情谊延续得长久,经久不变,而且历久弥新。”孙光楣说,平时的交流中,他们也会谈到文学话题,有部分学生还会和他聊一些和作诗相关的话题,每到此时,师生间便有说不完的话。
书香之家,儿媳女儿都是教师
怀着对父亲的敬仰和崇拜,孙光楣女儿高考时报考了南京师范大学,1995年毕业后回到丹阳,和父亲一样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如今在八中教授语文。“连我在内,我们家现在有三个人从事了教师职业,我家儿媳也是老师。”孙光楣说,一家三个教师,这让他感到很自豪,“我儿子虽然没能做老师,毕业后自己创业了,但是现在他每天都读书,我平时在和他谈心的时候很明显地感觉到,他比我这个做语文老师的父亲懂的文学知识还要多。”孙光楣告诉记者,因为家庭的读书氛围较好,孙子从小上学就十分刻苦,现在正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读研。
在孙光楣的家里,有专门用以读书写字的书房。孙光楣的退休生活,除了读书、写诗、写散文、写书法,并没有其他太多的爱好。或许正是孙光楣这种爱读书的榜样作用,让儿孙们受到影响,上学时都成为了学校的尖子生。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一个细节,孙光楣聊天时从衣兜里拿出来一支笔,随身携带笔,对现在的人来说,是很少见的,那一刻,记者感受到了那一支笔对孙光楣有着重要的意义。虽然离开了讲台,孙光楣的女儿和儿媳也在讲台上继续传递着他为学生传道解惑的使命。
每到晚上,孙光楣都会坐在书桌旁,阅读或者酝酿写诗,他告诉记者,笔尖在信笺上摩擦发出的沙沙声,就像是粉笔在黑板上摩擦发出的声音,这细微的声音让他感觉到,虽然离开了讲台,但为人师表的品质却不能丢。而实际上,孙光楣也是这样做的,他的内心潜藏着浓浓的文化情结,他手中的笔一直没有停止传道解惑,他心中的笔也一直在积蓄着满满的正能量,并且将这种能量传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