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捡到篮子就是菜”到“提着篮子去选菜”
——聚焦前三季度全市经济发展态势(三)
本报记者 陈静
高质量发展的丹阳,需要高质量的项目支撑。曾几何时,“捡到篮子就是菜”是大多数招商人的无奈之举,而时至今日,“提着篮子去选菜”成了丹阳招商人的常规路线,也由此展现了丹阳的发展底气。
从“捡菜”到“选菜”,虽只有一字之差,却彰显了我市发展理念的巨大变化。同时,由“捡“到“选”,也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当然,“选菜”也有自己的标准:不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不要,成长空间不大的项目不要,破坏环境的项目不要。“三不要”既表明了态度,也展示了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坚定路线。
位于陵口镇总投资30亿元的中南高科智造产业园项目正在进行规划设计;位于开发区总投资35亿元的国药集团健康城产业园项目和位于吕城镇总投资30亿元的万洋集团智能产业园区项目已签订框架协议;上海电气集团锅炉项目已选址丹北镇;高新区深圳清华研究院的力合产业园项目将于下个月签订正式协议……
来自商务部门的数据显示,1~9月份,全市共签约项目34个,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数的65%。其中外资项目7个,协议总投资1.44亿美元;内资项目27个。内资项目中,1~10亿元项目25个,协议总投资39.35亿人民币;30亿元以上项目2个,总投资65亿元。
34个签约项目中,制造业项目就占33个,其中已完成注册的项目24个,已开工的项目9个。另外,目前全市在手在谈项目64个,其中内资项目55个,协议总投资251.3亿元,外资项目9个,协议总投资6.94亿美元。
“好项目是‘招’来的,甚至是‘抢’来的,今年我市签约了2个30亿元以上项目,25个1~10亿元项目,这些项目可能起初并没有把投资地选在丹阳,但是它们跟我市的产业契合,我市能提供最优质的营商环境和最优惠的政策扶持,在一趟又一趟地跑过去和请进来后,这些项目成功签约丹阳。”市商务部门相关负责人坦言。
其实,一个地区的投资环境,从招商开始就展示在客商面前。对于我市而言,只有不断提高招商的专业性、主动性,积极走出去,把丹阳的靓丽名片“放”到他们眼前,把丹阳“推”出去,才能吸引客商“走”进来。今年4月,我市组团赴无锡、上海开展招商,助推项目落地;4月中旬,我市党政代表团赴苏南板块的金坛、宜兴、张家港等6个县市进行了为期3天的考察学习,学习寻求发展路径的同时,也在大项目招引上积极取经;今年8月,我市在深圳举办“2019江苏丹阳(深圳)投资合作推介会”,推介一批重点园区载体,并现场签约了一批项目……
招商引资不是“一锤子买卖”,想要招引更多的大项目,我市还需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中提供全过程、可持续的优质服务。围绕这一目的,我市持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实行项目建设“全程代办制”,从项目的洽谈、精准辅导、模拟预审、一窗集成服务到项目验收,全程包办代办,通过优化流程、缩减材料、缩短时间、提高效率,真正实现建设项目“不见面”审批。
“要以项目为王,围绕项目落地,坚持‘对内挖潜、对外争取’两条腿走路,推动经济发展步入科学化轨道;要以空间为本,聚焦园区载体,增大亩均产出,为招引大项目留下更多的空间;要以实干为上,沉下心来,踏踏实实真抓实干,扑下身子,兢兢业业实干兴邦。”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市三季度经济分析会议上,市委书记黄春年对项目建设和项目招引再次作出明确要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