珥陵更房传闻

核心提示: 旧时,珥陵镇称“珥村”,是丹阳四大名镇之一的古镇,坐落于丹阳东门外南乡三十里处,集商贸名铺200余家。这里集市繁荣,靠水兴镇。

■龚小勤

旧时,珥陵镇称“珥村”,是丹阳四大名镇之一的古镇,坐落于丹阳东门外南乡三十里处,集商贸名铺200余家。这里集市繁荣,靠水兴镇。为了使集镇繁荣长盛,人民财产安全得到保障,在清末年间,经街董理事会发起、商会支持,在镇上组建了更房。

因年代久远,更房仅记最后一任老板姓夏。更房设在赵家门东侧一公房内,内有更房老板、账房、刀笔先生、伙计等一行约10人,另备有各种刑具的监房和刑讯房。更房的主要职责是防火防盗,协同衙门和地方政府共同维护一方秩序,保一方平安。更房经营费用由商会和大户人家摊派,或者自愿捐赠,其夜间巡夜敲更则按月收取灯油费。

更房除夜间巡夜打更外,白天基本无事可做。他们一般守株待“兔”,等案件发生。一旦镇上发生偷盗之事,更房老板会带上所有人员赶到事发地,察看现场,询问知情者,寻找蛛丝马迹,调查损失程度,并且全部记录在册。走时叫失主等消息,一旦破案,更房会立马通知失主招领,同时收取破案的治安经费。那时更房收费不讲钱,只讲要收多少担粮食。更房收费按照行规不会乱收,大多根据被盗之物的价值按比例收取。这种做法倒也显得更房老板明察秋毫。

旧时,偷盗也是一种职业行当,盗贼并不是天生的盗贼,他们也要拜师学徒,且大多是被生计所迫而行盗。大多数盗贼也知行为不端,伤天害理,故干几票大的之后便金盆洗手转干别的行当。有的继续行盗为匪,众贼心皆不一。更房因长年累月跟盗贼打交道,有不打不相识之说,也凭借多年的经验,立下了行规,即“凡偷盗者,不管是本镇的还是路过的,想来镇上偷盗,必须事先到更房报到注册,然后按以下规矩履行:一、写明姓名籍贯,踩点对象及地点,带何种工具作案,偷盗成功后留何种印记在现场以及在镇上逗留几日。二、所盗之物不准扣留私藏,必须当天立交更房,不得瞒报或独吞,按所盗之物的价值分成(也称‘坐地分赃’)。三、凡盗贼不按更房规矩行盗者,抓获后按更房规矩处置。四、盗贼离镇时要到更房销号,结清食宿分赃费用等后再走人。五、行盗时只要在更房注册过,如在作案时翻船,更房会全力保释,但所花费用先由更房垫付之后再由本人到更房结清”。

一般偷盗者在作案时会在现场留下专用记号,譬如在现场的墙上写一句诗、画一幅画或者留一物在现场。失主发现报案后,更房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勘察,登记失物。一看现场的记号便知是何人所为,并知是家贼还是野贼,然后告诉失主等待破案消息。如盗贼作案却未到更房报到注册,一旦抓获,严惩不贷。轻者受皮肉之苦,经教育后释放;重者关进监房刑讯收押,并戴上手铐脚链。在审讯中,他们必须如实交代偷盗次数和赃物的藏匿地点。为了显示更房的绝对权威,偶尔也会将盗贼交官府收监处罚,以杀一儆百。

民间说更房与偷盗者“同穿一条裤子”,还坐地分赃。说这话要分朝代,个中缘由就有真假在内,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让你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下面说两件小事:家中被盗,失主报案,更房来查看过,久不见信息反馈,失主心急,不请自来找到更房,首先询问更房事情查的怎么样了?更房老板会笑脸相迎递烟敬茶,一边恭维,一边安慰说案件正在查或者是已有眉目了。一面又投石问路,“你要我怎样查好?”言下之意要你先给办案经费。这时失主才恍然大悟,心甘情愿的“拔毛出血”。如失主一贯开通,在地方上有人缘,更房会尽职尽力去查,让你及时找回失物。高兴之余失主会重金酬谢更房,两者皆大欢喜。如果失主是天生肉头(小气)又精明舍不得“拔毛出血”,更房采取的措施便是一拖再拖。文革时,镇上十排十查,老辈人曾排查过更房之事,说镇上赵家弄有一家开磨坊的很富裕,就是太小气,有钱也舍不得施舍做些公益事,连更房收取灯油费也都舍不得。连地头鬼都恨他小气,想拔他一把毛解气,于是便和更房串通一气,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偷了他家的一头牛。翌日,磨坊老板来更房报案,更房老板装作不知,嘴上却发狠说:“谁人竟敢如此胆大包天,偷到更房隔壁来了,坏我更房的名声,我一定替你追查。”实际更房是“光打雷不下雨”。久等无信息,磨坊老板急了,磨坊不开是小事,家中的几十亩地没有牛耕种可不行,无奈只好再找更房抓紧破案。这次磨坊老板学聪明开通了,忍痛割肉先送了几担粮食,隔个半个月,更房便说找牛的事情有些眉目了,但保管牛的人要收取费用,才能把牛牵回来。磨坊老板只好又拿出几担粮食交给更房去赎牛。其实牛是地头鬼半夜牵走,拴在西边越塘村里,叫人养着。更房把牛牵回来后交给磨坊老板,说到:“我们这次为你的牛劳心劳力,你还要再交几担粮食给更房,算是答谢我们。”这样前前后后为找牛,磨坊老板送出了二十担粮食给更房,超过了买一头牛的价钱。

更房与盗贼坐地分赃是那个朝代的事。更房也有好的一面,也有值得一提的善举之心。旧时镇上逃荒的叫花子和流浪的人很多,他们衣裳破旧单薄,每逢寒冬,更房便会把仓库中的被子、衣服和粮食拿出来施舍。赵家门东侧有个贫民区,里面的人住的是草棚,衣食缺乏,青黄不接的三春头,更房也会尽全力施舍给他们衣裳和粮食。虽和盗贼坐地分赃错之,但对公益的善心也得到镇上人们的好评。

解放后,更房废止。最后一位夏姓更房老板在土改中被土改工作队评为“游民”,原因是无产业无职业,更无田地,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之后,夏姓更房老板自食其力地度过了后半生,镇上的人都说他人缘好、有善心、不贪财。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