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担当实干、敬业奉献”成为丹阳干部的本色

核心提示: 昨天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党课现场,徐香玉、李敏芳、吴光平、方美芳、张叶宏、马建国等6位典型的先进事迹以访谈和视频的形式呈现于与会人员面前

让“担当实干、敬业奉献”成为丹阳干部的本色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党课侧记


本报记者 云莹 尹媛 蒋玉 通讯员 刘后发 吴启超

“实干担当、敬业奉献”6位先进人物合影。

记者 萧也平 摄

 

台上,声画和谐、相得益彰,台下,昂首凝视、严肃专注;台上,神情认真、字句铿锵,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台上,简言倾诉、眼眸湿润,台下,低首落泪、感同身受。

昨天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党课现场,徐香玉、李敏芳、吴光平、方美芳、张叶宏、马建国等6位典型的先进事迹以访谈和视频的形式呈现于与会人员面前,满注深情感动、翻涌激情力量的一幕幕接连上演。

“听了今天黄书记的党课,尤其是6个先进人物的事迹,我深受感动,备受鼓舞。”市纪委监委市级机关纪监工委书记、市作风效能办副主任董洪良言简意赅,一语道出了现场众人的直观感受。最直接的现场视听不仅轻易拨动了大家的情感最末梢,更迅速有效地激励众人感悟初心使命、践行实干奋进。“作为抓作风效能建设的工作人员,我一定多向先进人物学习,把作风效能工作抓实抓细、抓早抓小、抓出成效。”立足本职工作,董洪良如是说。

市行政审批局局长尹核威直言,作为直面群众的部门,行政审批局的形象也代表着政府的形象。“黄书记在讲话中提到了一些问题,我们行政审批局也存在,比如‘3550改革’中许多企业获得感不强,比如直面群众办事时有诸多不足之处……我们必须要认真反思,从自身做起,向6位先进典型学习,因为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尹核威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服务百姓的窗口,他们将用铁的纪律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切实提升担当精神,为丹阳的放管服改革走出一条新的路子。

“正是无数徐香玉式的党员干部,我们才能织牢织密民生保障网,扎实践行‘小康路上不让一个群众掉队’的光荣誓言;正是无数李敏芳式的党员干部,我们才能以全国第二、全省第一的优异成绩创成全国文明城市;正是无数吴光平式的党员干部,我们才能攻坚克难、破局解困,打破发展瓶颈、化解转型矛盾,推动丹阳高质量发展迈入新征程;正是无数方美芳式的党员干部,我们才能拥有一大批‘单打冠军’‘隐形冠军’,成为远近闻名的现代化工贸名城;正是无数张叶宏式的党员干部,我们才能拥有更加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发展环境,老百姓才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正是无数马建国式的党员干部,我们才能高质量完成脱贫任务,更有底气、更有信心书写‘乡村振兴’宏伟战略的丹阳篇章。”正如市委书记黄春年在专题党课中所说,徐香玉、李敏芳、吴光平、方美芳、张叶宏、马建国等6位典型是全市5.4万余名党员干部和百万人民的先进代表,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岗位、埋头苦干,敬业奉献的志向坚定不移,对事业的坚守无怨无悔,为丹阳改革发展拼搏奋斗的赤子之心始终不改,生动诠释了“至诚、至精、创新、图强”的丹阳精神。

而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火热开展的当下,先进典型所体现出的实实在在、实事求是、事事落实的精神风貌和扎实作风将引领带动全市党员守初心、担使命,让担当实干、敬业奉献成为本色,为推动丹阳高质量发展构筑坚实基础。

 

徐香玉:心系群众 倾情奉献

她,风雨无悔,用脚步拉近了基层干部与民政对象的心灵距离;她,满腔热忱,用诺言践行了“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工作宗旨,把党和政府的关怀传递到了千家万户。她的每一句话语、每一滴汗水都凝结着对全镇民政对象的关心和爱护。

她就是珥陵镇民政办主任——徐香玉。13年来,她坚守“民政人”的初心,怀着对民政对象的无私情怀,用无私的奉献,把满腔热忱播撒在了所从事的民政工作热土上。

困难户的“贴心人”

民政工作的岗位在哪里?在困难群众家里,在弱势群体当中……从踏入民政工作的第一天起,徐香玉就抱定要做“苦行僧”和困难群众“贴心人”的信念。

三年前,张梅的丈夫因车祸不能自理,生活起居都靠张梅负责,同时还要拉扯儿子长大。今年9月4日,张梅独自扛了三个煤气瓶到楼上,气瓶的突然爆炸导致她严重受伤,房屋也几乎报废,这个家庭一下子失去了生的希望。得知消息后,徐香玉立马赶到医院看望张梅,到处奔波为她筹钱,帮她办理医保结算。随后,又帮她那没有行为能力的丈夫联系残联、老年公寓。目前,张梅的丈夫已经被成功送往老年公寓,得到妥善安置。在徐香玉的关心和帮助下,张梅家还得到了慈善救助,很快将对受损房屋进行重新修复。在珥陵,像张梅这样的困难人群还有不少,但在徐香玉的关心和帮助下,他们的基本生活都得到了保障。

用真心换真情

自2006年担任珥陵民政办主任以来,徐香玉就没有节假日,更没有双休日。

除了民政办主任,徐香玉还兼任该镇残联理事长、敬老院院长、慈善会秘书长的职务。由于珥陵镇敬老院没有对社会开放,住在那的几乎都是镇上的五保户,大多已经80多岁,老人的安危,是徐香玉最担心的事。每天吃过晚饭后,徐香玉几乎都要去敬老院里转转,看看老人有什么需要。

一份真心,换一份真情。许多困难群众都成了徐香玉的朋友。他们佩服徐香玉的能力和胆识,也感动于她公正无私、一心为困难群众和优抚对象服务的奉献精神,并用自己的方式支持、维护徐香玉:有主动到徐香玉办公室帮她打扫卫生的,有给她送自家种的山芋的,还有人得知她咳嗽,给她找来偏方……

家里的“隐形人”

由于工作繁忙,早出晚归,徐香玉总是无暇顾及自己的“小家”。

“儿子有时候向我抱怨说‘哎呀妈妈,你什么时候烧个饭给我吃,我好久都没吃上你烧的饭了’,那时候我心里真的很愧疚。”徐香玉说,由于常常顾不上自己的小家,儿子上小学四年级就住校了。

去年,87岁的母亲打来电话,希望徐香玉回家一趟,可忙于工作的徐香玉没想那么多,打算第二天放假了再回去。没曾想,母亲竟突然离世,最后一面都没见到,这成了徐香玉心中永远的遗憾。

这些年来,徐香玉留给家人的常常是一个忙碌的背影……

徐香玉就是这样,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颗真心,一片真情,在平凡的民政工作岗位上,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干劲,以脚踏实地的行动,忠诚履行民政干部的神圣职责,工作再苦再累也毫无怨言,赢得了组织和人民群众的认可,成为基层民政工作的先进代表。

 

吴光平:敢为人先 创新作为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为水务事业发展,我将奋斗终身。”这段化用保尔柯察金的名言,是水务集团掌舵人吴光平的座右铭。

自建取水工程,让百姓喝上优质长江水

1980年,还是毛头小伙的吴光平来到自来水厂做技术员,自此一头扎进了他挚爱的水务事业。2008年,我市饮用水面临供水困境。考虑到供水安全充足事关城市发展、百姓生活,作为我市供水行业领头雁,吴光平在向其它城市买水与自建取水工程两者间坚定选择了后者。吴光平与其所带领的团队在查阅了大量资料、一次次现场勘查、向先进地区取经后,大胆提出了打造长江黄岗取水口江中延伸工程的设想,从长江北汊白鳍豚保护区取水。

“‘两个直径18米、深43米的超深沉井,两根直径1.8米、长1700米的小口径超长距离江底顶管’,取水工程设计方案出来后,工程难度和风险在当时都堪称国内第一。”回忆起11年的那场“硬战”,吴光平与同事个个记忆犹新。“当时工程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大,吴书记作为我们的带队人,不仅带领我们在3个月内完成了包括环境评估在内的8个专项评审工作和工程的招投标工作,还在工程开建后,天天与我们一道跑工地,甚至不顾劝阻与危险,执意钻入取水管内检查管道设施。”水务集团副总经理蒋卫东回忆道。

在该工程前后长达两年多的建设期内,吴光平每日奔赴施工现场、询问施工进度,带领大家齐心协力、耐心化解工程沿线居民提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工程竣工后,出厂水质经省网检测,完全达到了国家新的饮用水106项标准,列江苏省前列,实现了吴光平“让优质的长江水惠及全市居民”的工程建设初衷。

有效治理污水,提升城市宜居水平

眼看着丹阳居民喝上了优质长江水,吴光平如释重负。而如何治理污水又成了摆在他眼前的一个难题。由于前期多头建设、多头管理,丹阳污水治理基础差,群众对水环境的状况也颇有怨言。于是,吴光平带领团队一遍遍跑现场,了解情况,找寻治理之策。

2013年,吴光平和团队编制完成了《丹阳城镇污水处理专项规划》,这是我市首个污水治理方面的具体规划。此后,水务集团逐年对城市河道进行全面疏浚,修复完善污水管网。截至2018年底,水务集团累计建设城区污水管网147公里,乡镇污水管网308公里,有效收集了城乡生活污水,提升了城市的宜居水平。

打好城市河道整治攻坚战的同时,吴光平将目光转向了农村。那时,全国都没有一个标准的、可复制的污水处理的模式。为此,吴光平带领技术骨干多次赴浙江等先进地区学习取经,并结合我市农村实际,边施工、边探索,创新形成了EPC+O(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运营)模式。正是由于吴光平这一次的果断抉择,不仅为项目的实施节省了大量的资金,也使群众的利益得到了根本保障。

2019年3月,江苏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吴光平和团队探索形成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丹阳模式、丹阳经验、丹阳样板,正式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面对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吴光平深情地说:“水,是生命的需求。我们一定要把水治好,这是水务人的职责,也是使命和追求。”

 

方美芳:爱岗敬业 精益求精

虽然身为女人,身材娇小,却义无反顾地干起了电缆工这个“男人活”。虽然只有初中学历,却在最艰苦一线边干边学,完成大专继续学习,成长为业内知名专家,发明专利30余项,产生经济效益数千万。这个人便是国网丹阳供电公司的方美芳。近年来,她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当上全国劳动模范,成为党的十九大代表,今年9月又获得了省道德模范,她却抱守初心,执着前行,用实际行动诠释爱岗敬业的真谛。

埋头苦干

勤奋“敲开”入行大门

1988年10月,17岁的方美芳初中毕业,按照当时政策,顶替父亲到供电公司工作。

上班后,方美芳从最基础的拧螺丝、接电线开始学起,每天带着本子和笔,师傅们做一样她就画一样、记一样,回去后再死记硬背;白天,只要有人讲起仪表、仪器,她就凑上前仔细听、用心记;晚上,她挑灯夜学从老师傅那里借来的技术书。

在短短一年时间内,方美芳的学习笔记就记满了厚厚的三个本子。如今,这三个本子连同其它工作笔记,已经成为电气试验班一批批新员工的入门“学习宝典”,方美芳也从一个“门外汉”变成内行,并自学取得函授中技学历,以及变电检修和变电一次设备安装高级工资格。

一直以来,电力施工都是“男人干的活”,但方美芳说:“履行岗位责任,男女都一样。”她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成了电力职工“三不怕”的代言人。由于刻苦、用心、肯吃苦,方美芳迅速成长为公司业务骨干,2005年担任变电综合班副班长,2014年担任线路二班副班长。

言出必行

担当是工作信条

现代社会,企业生产、群众生活都离不开电。作为一线电力工人,方美芳有个非常朴实的想法:我是从农村出来的,我不怕吃苦,只怕延误抢修时间和施工工期。

1992年,飞达公司创建,将生产能够出口国外的高科技“钻头”。方美芳是建设飞达公司两台厂用变电气试验负责人,21岁的她为了让工厂早点供上电,和同事们住在临时撑起的帐篷里,日夜连续施工调试,往常需要两个月的工程,只用20天就送上了电,使得飞达公司提前投产一个多月。

2012年除夕前夜晚8时许,东门外大街一公用电缆分支箱突然爆出火花,海会新村等附近3个小区4000余户居民陷入一片黑暗中。正准备带儿子下乡过年的方美芳立即赶往现场,一头钻进电缆井,一直抢修到大年三十凌晨5点,居民的灯终于亮了起来。

数字见证方美芳的全心付出。据统计,从事电缆敷设和电缆头制作20多年来,她已参与敷设电缆上千公里、安装电缆头8000多个,参与完成了上千个客户配电房的建设安装和抢修工作,从未因施工质量问题发生过故障。

坚守初心

创新为魂报国家

2006年,方美芳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入党宣誓时,她承诺:“党培养了我,我要创新报效祖国。”2008年,方美芳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把31年摸索出来的“绝活”写成20余本心得体会,对新进员工进行“传、帮、带”。在她的引领下,十余名年轻一线员工投身技术创新,先后获国家专利30多项,20多项成果得到推广应用,产生数千万经济效益。

为了缩短抢修时间,她研究电缆施工的每一道工序,琢磨每一个动作,力求从细节里抠时间。仅剥电缆半导电层这一工序,方美芳就进行过上千次的试验,形成了使用4毫米厚的直型玻璃片、以15度角刮剥最快最好的秘诀,经过一次次改进,电缆头制作工艺从一般两三个小时,压缩到只需40分钟!

在高高的铁塔上固定电缆,原先要在铁塔上先安装一套大型支架,各种工具至少重200公斤,经过反复试验,方美芳研制出一套“电缆抱箍及夹具”,这些小型抱箍重量只有1.5公斤,非常便于携带,可以固定在塔材的任意位置,节省至少150公斤钢材以及车辆使用费和半天的时间。对改进技术、改善服务的事,方美芳感到特别自豪:“这就是实打实省下的真金白银啊!”

当前,电力企业正在向综合能源服务转型,为此,方美芳主动迎合趋势,做出改变。最近,她的团队正在与省电科院进行对接,研究开发一种用于预测电缆故障的新型传感器,变被动抢修为提前预判,可有效减少供电事故,更加方便居民用电。

今年3月,方美芳又调入了配电运检中心,对她而言,既是挑战,又是历练,一个全新的领域正等着她去探索。对此,她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建国:不甘落后 聚力发展

每当夜幕降临,延陵镇行宫村黄固庄的村民公园“万固园”就成了村里人气最旺的地方。纳凉、散步、打篮球、跳广场舞……村民们不约而同聚集在此,享受着一天中的休闲时光。

“万固园”是行宫村建设的第一个村民公园,每天热闹的场景、开心的人群正是村民幸福生活的最直观展现之一。而在整个行宫村,像“万固园”这样的村民公园现在共有12个。“基层干部就要多为老百姓办实事,增加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说这话的是行宫村党委书记马建国,在他的引领带动下,村里不仅有了12个村民公园,村民致富路更是越走越宽。

2001年,38岁的马建国放弃了高薪资的企业高管工作,毅然来到行宫村委会做“村官”,一年后担任了村党总支书记。

地处茅山老区的行宫村,历来是丹阳西部最不发达的村之一。如何促进村级经济增收、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这成了摆在马建国面前的一大难题。有多年企业管理经验的马建国提出:“发展村级经济,要把自己当企业家,用管理企业的理念管理一个村。”

2002年,在村级资金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马建国个人拿出了30万元作为行鑫港码头建设的启动资金。2003年3月,总面积9600平方米的港口码头顺利竣工投产,当年就收到了租金36.6万元。而原本村委会的产业永昌建筑公司,经盘活后,每年可为村级经济创收30余万元;村里还利用集镇门面房等资源共引进企业12家,增加村级收入30余万元。马建国说:“我们用了5年,还清了28万元的村级债务,村级经济得到较大发展,还解决了众多村民的就业问题。”到了2014年,行宫村集体年经济收入稳定在80余万元。

兴建行鑫港码头、盘活永昌建筑公司、开展招商引资,行宫村阔步迈出的“三大步”,彻底盘活了村级经济。

村级经济已然获得了发展,村民增收致富便成了“当务之急”。2010年6月,原行宫村、汤巷村、乐村合并,组成了新的行宫村,占地面积14平方公里,共有18个自然村。行宫村紧紧围绕“生态”做文章,大力发展高效农业项目,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利用水面优势,创建了1500亩鱼虾养殖基地;引进工商资本公司投资建起了2000余亩的佳绿农业生态园花卉苗木休闲观光基地;西贺自然村流转土地760余亩,建设万花筒花卉苗木种植基地。“三个基地的建立让村民有了土地租赁收入,村民也成为基地的产业工人,可以依靠打工获得收入,家庭富裕度自然也就逐年上升。”

既然位于“生态保育区”,行宫村的村庄环境建设自然也要跟上。自然村道路硬化、路灯架设,香草河整治,新建丹行公路、丁珥公路,改造行宫桥等农桥,拓宽校车通行道路,聘请村庄环境长效管理保洁员,创建“江苏省美丽宜居村庄”……一项项民生工程的实施,大大改善了村级基础设施,美化了村容村貌,便利了村民生活。

从破旧落后的“负债村”到环境优美的“生态保育区”,老区行宫正日渐焕发新活力。而坚守农村一线近二十年,马建国也从当初未及不惑的壮年小伙变成了年近花甲的“老书记”。

回望来路,马建国感触良多。“在农村工作确实比较辛苦,但每做成一件事情,得到老百姓的认可,我心里感到很欣慰,很踏实。”当下,马建国依旧干劲十足,想着要带着老区行宫在保护好生态的同时,进一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出行宫村的优势,做好强村富民的文章。

 

李敏芳:勇挑重担 善作善成

今年是李敏芳在城管系统工作的第22个年头。从扎根园林一线到默默坚持在组宣科再到奋斗于广场公园一线,花草树木旁的汗水、科室案头上的身影、广场公园里的足迹,是李敏芳城管青春的最好见证。今年,她捧回了由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全国五一巾帼标兵”荣誉证书,还曾先后获得“江苏省五一巾帼标兵”“镇江市城市管理先进个人”“丹阳市优秀党务工作者”“丹阳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有功个人”等诸多荣誉。

1997年8月,走出校门的李敏芳满怀期待,走上了市城管局园林部门技术员的岗位。然而,上岗工作了几天后,整天在外面和泥土打交道让李敏芳懵了。“上土、整土,浇水、施肥,治虫、上盆,不管是俯下身子细心侍弄一盆盆花,还是背着喷雾机来回确保管护到位,开头几个月的适应期的确有些难熬,不论是心理上的落差,还是生理上的消耗,都让当时那个稚嫩的我觉得很辛苦。”

日子一天天过去,骨子里不服输、要强的精神让李敏芳坚持了下来,而先前对日常工作产生的枯燥辛苦的感觉也悄然发生了改变。“跟着工人师傅们边学边干,一些陌生无趣的工作渐渐‘变了模样’,尤其是看到经过我的努力,一盆盆花苗茁壮成长、最终搬上街头,一张张图纸精心勾勒、完美变成实景,一处处节点巧思布局、频获市民称赞,成就感、满足感就溢满了心头,任何付出都觉得值了。”勤学、能干的李敏芳很快成了同龄人中的佼佼者,2002年,已然成长为业务能手和队伍先锋的她被提拔为副队长。

2006年,经内部选拔考核,李敏芳“转岗”到市城管局组宣科。工作主场所由室外到室内,工作“主战线”由土地变案头,李敏芳的适应速度快得让旁人惊讶。

“在一线当了那么久的园林工人,自然不会觉得坐在办公室里有多辛苦,因为完全不需要像从前一样日晒雨淋、四处奔忙了。”进入组宣科后,尽管李敏芳从不提及辛苦二字,但不论是“同一战线”的伙伴,还是旁观见证的同事,都知道她不轻松。党建、宣传、纪检……组宣科的工作繁重而琐碎,李敏芳耐得住寂寞、忍得了孤独,用十足的耐心、细心和科室伙伴低头伏案完成了一项项有困难、有挑战的工作。

2011年2月,李敏芳调至市城管局诚诚广场中心任一把手。2013年,为了缓解火车站站前车辆拥堵状况,火车站停车场进出通道改造工程正式实施。一天,一名私家车车主执意要从进口通道驶出停车场,与工作人员起了争执。李敏芳立即挺着六个月的孕肚下楼,面带微笑地向私家车车主作了解释,并希望他依规从出口通道驶出。结果私家车主一时激动踩了油门,轮胎差点就压过了李敏芳的脚背。最终,私家车车主在确认李敏芳“无事”后,向她竖了竖大拇指,依规从出口通道离开了。

李敏芳说,虽然事后想起那个时刻难免后怕,但当时只觉得应该站在所有“广场人”前面坚持原则。在广场、公园的一线跑多了,李敏芳遇到的“难缠”事儿越来越多,而她“无畏”的劲头也越来越足。广场公园禁犬、车辆穿行整治、广场舞禁噪、孔明灯禁放……一项项在旁人眼中藏着“不可调和矛盾”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李敏芳带着全体“广场人”啃下了“硬骨头”、打了胜仗。

在许多一线“广场人”看来,每每遇上艰难任务、棘手问题都“不怕事”,因为李敏芳总是和他们在一块儿,站在前面。如今,李敏芳因职位调整又“回”到城管园林部门工作,她说,自己将保持初心继续前行。

 

张叶宏:忠诚担当 爱民为民

每逢辖区内各村的集市,总能够看到张叶宏的身影。他早早地来到现场,与村民拉拉家常,宣传法律法规,这已经成为他15年来的一种习惯。

2004年10月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张叶宏就扎根在了延陵派出所,成为了一名社区民警。15年来,他用脚步丈量了辖区的每一条街巷,挨家挨户地拜访,一字一句地宣传,发放安全防范手册、警民联系卡,为群众解决了一桩又一桩难事。

当好群众平安的“守护神”

张叶宏是农民的儿子,他懂得群众的艰辛,体谅群众的不易。他常告诫自己:一辈子,也许人家只找你做这么一件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尽心尽力办好呢?

延陵属于茅山老区,是丹阳全市区域面积最大、人口数最多的农村乡镇。针对延陵农村治安管理实际,张叶宏创新改革了警务工作“三个倒逼”举措,在全市首创农村欠发达地区社区民警三位一体的勤务模式,有效破解社区警务难题。他探索出的“建库、严查、比对”户籍管理追逃战法,入选省公安厅追逃技战法手册,并在全省推广。

针对农村留守群众文化程度较低的实际,张叶宏编写出《居民安全防范手册》,通过动漫形式向群众介绍“防暴恐、防网络电信诈骗、防盗、防火、防事故”和远离“非法集资、民间借贷、黄赌毒”等必备知识。利用社区和村落的广场空地,张叶宏组织民警逐村举办“社区警务推介会”,让民警走近群众身边,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一系列社区警务模式创新的“组合拳”,使张叶宏把辖区打造成了一个防范严密、环境整洁、邻里和睦的平安社区。

15年来,张叶宏先后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00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6%。他常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既然选择了人民警察这个职业,就要当好人民公仆。”

永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延陵镇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村里大多是留守老人和妇女儿童。留守儿童长期亲情缺失、管理不周、教育不当导致的叛逆、孤独、自卑、厌学已经成为社会的隐患、教育的难题、家长的伤痛、教师的心病。于是,张叶宏把辖区内的留守儿童全部记录在册,时常去看望这些孩子,购买文具、书籍送给孩子们,还帮助他们辅导学习。

2009年,张叶宏在一次走访中,认识了行宫中心小学一名三年级学生贡辰宽。当时,贡辰宽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他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厌学情绪。作为一名父亲,张叶宏知道孩子对父母亲情的渴望,为此他决定做小辰宽的“代理父亲”。他每个星期都要去小辰宽家两三趟,送去学习书籍,帮助辅导作业,还经常带他参加活动。慢慢地小辰宽的性格开朗了,主动融入到学校的大集体中,人也要求上进了。去年,贡辰宽参加了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被南通大学录取。这让张叶宏感到很欣慰。

2012年以来,留守儿童“蒲公英之家”在延陵行宫村成立。两间宽敞整洁的平房里,书柜上有几百册精挑细选来的书籍,设立了与留守儿童谈心交流的“心语小屋”以及留守儿童与父母情感沟通的“亲情视频聊天室”。此后,在张叶宏的牵头下,“丹阳市蒲公英志愿者协会”和“蒲公英少年警校”相继应运而生,全市600余名“留守、困境儿童”有了“家”,在“警察爸爸”“警察妈妈”的呵护下健康成长。

小小的“蒲公英之家”,犹如一道彩虹,为留守儿童和爱心志愿者架起了连接桥梁,形成了“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级联动关爱模式。“蒲公英”关爱行动被大家形象地称为“虹爱”行动,成为我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一张靓丽名片。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