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预售来袭,你被“迷住”了吗?

业内人士提醒:消费需理性,勿被花式促销冲昏头脑

核心提示: 当“双11”战役从一天拉长到了一个月,专业人士也提醒,消费者需要理性对待,擦亮眼避开消费“坑”。

网络漫画图

本报讯(记者 马骏)“尊敬的某某,‘双11’预售开启,老顾客预定享全年最低价格优惠……”最近,不少市民都收到了各种各样的电商优惠广告,虽然距离“双11”购物狂欢还有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可各大电商之间的抢客硝烟味就已相当浓烈,各大电商平台开启“预售”模式,线下商家提前“抢跑”争夺“剁手党”,买家更是提前下手,早早地就将物品放入购物车。当“双11”战役从一天拉长到了一个月,专业人士也提醒,消费者需要理性对待,擦亮眼避开消费“坑”。

电商预售

购买力提前释放

尽管距离“双11”购物狂欢还有一段时间,可各大电商平台为抢夺客源,早已开启“预售”模式。“最近一个礼拜,我就接到了数条电商的广告。”市民胡女士称,无论是服装电商、食品电商还是家用电商都在不停地给她发短信,大部分电商都是她曾经消费过的电商,商家们推出的物品也是胡女士日常所需的物品,胡女士告诉记者,“双11”还未到来,她已经为不少商品支付了定金,而这些商品的价格的确比平时优惠很多。

“这两件大衣在‘双11’那天优惠力度的确更大,最近一天比一天冷了,我也就提前购买了。”市民张先生说,他想要购买的大衣正常价格在千元以上,这段时间商家推出优惠只需六七百元。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不少网购达人已在“购物车”内放置了大量商品。“主要是价格太诱人了,所有东西都在搞促销,算起来提前预定还是有不少优惠的。”90后的小徐说,特别是一些生活日用品,卷纸、洗衣液预售都有折扣。

商家预售优惠活动,让不少市民将购买力提前释放。“我看到很多电商都在搞预售活动,价格优惠还有赠品,我已经预定了不少商品,就等11月11日那天支付尾款。”市民李女士说,她身边不少朋友都跟她一样,最近一段时间都在网上抢购预售商品,就是为了获得更多优惠和赠品。

线下抢跑

商家争夺“剁手党”

“双11”线上平台“硝烟四起”,线下的各大实体商超、商场综合体也“不甘落后”,推出了各种大力度的促销活动,比线上更早掀起了一股“剁手潮”。记者这两天走访了一些商家,不少商家提前推出了优惠促销活动,为“双11”促销活动预热。

在开发区某电器卖场,记者看到各种优惠活动已经持续了好几天。“我趁午休时间过来逛逛,电器都有很大折扣,很吸引人。”市民杜女士说。

不过,也有一些市民表示对促销活动并不感兴趣。“双11”战线越拉越长,根本没有了购买激情。“原来就是在那几个小时里疯抢,现在‘双11’预售提前了这么久,平时逢节就有促销,该买的都买了,也不必再纠结。”市民曹女士说。此外,一些市民表示,线下店铺抢滩“双11”,也让他们对网购抱起了观望的状态。

理性消费

避免掉入消费“坑”

“目前,在‘全年最低价’的诱惑下,有一些消费者抱着‘机会难得’以及盲目从众等心理,在‘双11’购买使用率不高、数量偏多、甚至部分质量都难以保障的商品,造成盲目消费。”市民方女士称,优惠商品的确让不少市民失去理智,去年她就在“双11”期间购买了一健身器材,一年的时间里,只用过4次。所以,市民还是要保持理性消费,根据自身需求合理消费。

每年“双11”存在不少网络消费“坑”,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要擦亮眼避开“坑”。面对商家各种花式促销,消费者要保持清醒,货比三家,对于心仪的商品,关注平时销售价格,与“双11”价格进行对比,是否存在真正实惠,对先涨后打折的行为可向平台和监管部门举报。消费者在下单前要仔细查看商品的介绍,并保留下单凭证(订单截图、与卖家沟通时的聊天凭证等);需要退换货的提前与商家商议运费事宜,并对信息进行截图,同时保存好快递单;遇到商家不守承诺或售假,向平台和相关监管部门举报维权。同时,消费者不要轻易点击不明链接,以防落入陷阱;保护自身的信息安全,不要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重要信息;对于货到付款的,要先验货再付款。另外,线上线下同款商品,质量也可能不一样。电商专供商品与实体店销售的商品看似一模一样,但其实材质或某些功能会存在差别,消费者在购买时要格外留心。

 

相关阅读: 预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