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是我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记市精神病防治院副院长、2018年度“丹阳好人”谭国华

核心提示: 谭国华,男,1972年11月出生于司徒镇。

本报记者 束丽娜 通讯员 田辉康

为了弘扬无私奉献精神,宣传普通群众平凡的先进事迹,本报推出《新时代文明实践·好人故事》专刊,旨在建立榜样示范作用,以促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如果你的身边有在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信友善、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事迹真实感人,身边群众认可度高,可以与我们联系。

联系电话:86983110 13913429001 18705291059

谭国华正在处理行政事务。

记者 束丽娜 摄

 

人物简介:

谭国华,男,1972年11月出生于司徒镇。自1992年8月毕业后一直在我市精神病防治院工作,主管精神科,现兼任市精神病防治院副院长和工会主席。在从事精神科这一特殊医疗工作的27年以来,谭国华在平凡的岗位上公私分明、刻苦钻研、廉洁自律,恪守着一个医师的职业道德,赢得了患者的高度赞誉和同事的一致好评。在2018年8月19日中国首届医师节上,他荣获了丹阳市“最美服务标兵”荣誉,同时也获得了2018年度“丹阳好人”荣誉称号。

10月21日,早饭时间,我市唯一的公益事业单位精神病防治机构——位于丹北镇高桥集镇胡高路55号的第四人民医院内,安静一如平常。47岁的副院长谭国华像平时一样,前往住院楼内的每个病区看看,陪患者聊聊天。

“谭院长你来啦!”伴随着说话声,只见眼前的食堂里,数十位住院患者对坐,还有几位正在排队打饭,秩序井然。除了个别人目光稍显呆滞,相貌基本与常人无异。几位医护人员往返于餐桌之间,或是帮患者收拾碗筷,或是给个别患者喂饭。

打招呼的,是其中一位患者。他看到谭国华,连忙放下手里的碗筷,吞下嘴里的面条打招呼。谭国华笑着走过去,并告诉患者,他的家人打电话来说家里的老房子正在装修,过段时间天气好了,会带他回家看看。

“院长叔叔,我不想吃这里的饭了,我要吃店里做的大排面!”旁边一位毛头小伙抬起头高声说。“好、好,今天乖乖吃饭,下次就给你买。”谭国华快步上前,俯下身,温柔地拍了拍小伙子的背。

30多分钟里,谭国华就没闲下来,脸上一直带笑。院内300多名病人,凡经自己手的、病情复杂的患者,谭国华都记得清清楚楚。

1992年,谭国华从丹阳卫校医师专业毕业,后被分配至横塘卫生院。也正是这一年,横塘卫生院转型为专门的精神病防治院。“到那报到后才知道,不过倒没想过要退缩,只是担心自己专业水平有限。”谭国华表示,在那个年代,人们谈到精神病时还是唯恐避之不及的,所以最初院里收治的病人并不多,他要面对的不是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而是让人压抑的外部环境。

一次,一位男病人因为抗拒治疗,被家人训斥,慌乱无助的他与路过的谭国华四目相视。“20多岁的年纪,本该意气风华,笑容爽朗,可他的眼神却无助而哀伤。”这一幕深深地烙在了谭国华心中,让他对这个特殊的群体产生了特殊的感情,他立志要自学好精神科的专业知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精神病患者送去温暖和希望。

工作一年后,谭国华开始独自收治病人。“住院病人与门诊病人的情况不太一样,门诊时往往会遇到更多问题。”谭国华告诉记者,当自己的专业知识难以立即给出解答时,他总会将病人及其家属的问题仔细记录下来,门诊结束后第一时间向院里的前辈请教,或自己翻阅书籍找寻答案。“因为在学校读书时学的并不是这个专业,所以刚来医院时就是个‘门外汉’”。为了让自己快速成长、融入到这个环境里,最初的谭国华吃住在院里,到了周末则泡在图书馆,翻阅相关书籍。2000年,谭国华被选送前往镇江进行脱产进修,并在镇江的精神病防治院进行实训。“那是个难得的机会,来自镇江各个地方医院的医生都在,可以学习的地方太多了。”谭国华十分珍惜进修的机会,他总是把问题攒着,追着老师问,就连每周一天的休息日,大家都回家休息了,他也舍不得浪费,选择在医院看着老师们实操。

自2005年开始,入院治疗的精神病患者逐渐增多。2006年,谭国华被提拔为精神科主任,负责所有病区共计40余名患者的医疗工作。“被病发的患者打过吗?”记者抛出一直想问的问题。果不其然,谭国华笑着点了点头,说“这是常有的事儿”。一次,一位30多岁的男性患者被送院不久后突然发病,负责的女医护人员摁都摁不住,赶到现场的谭国华冲上前帮忙,被患者又捶又踢,“男性患者力气比较大,我们这儿又是女医护人员较多,所以自然得上去帮忙‘挨打’”。谭国华笑着说道,每当家人看到自己的这副“惨样”,也会忍不住“埋怨”,劝他申请调离精神病防治院。可当看到情绪平复后的病人低着头向自己道歉时,谭国华的心总是一下就柔软了。“一开始走上这个岗位,只是把它当做工作,别说公众,就连我自己对精神疾病的认知也不够。可到后来,看到一些病人在我们的治疗下可以逐渐康复,甚至重新回归家庭和社会,我们医护人员逐渐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心里也会涌起对病人的心疼以及治愈他们的成就感。”

因为把患者当作弱势群体,当作自己心底最柔软的部分,手机24小时开机、回家后随时准备被喊来加班都成了谭国华习以为常的事儿。在他看来,对待精神病患者,贴心的照顾格外重要,只有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安慰,才更有利于病情的稳定。每次查房时,谭国华都要握住病人的手,尽量俯下身子靠近他们。与谭国华共事的同事,大多是“80后”乃至“90后”,作为副院长,他想用实际行动告诉年轻人,病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而精神病人是病人这个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照护精神病患者,精神科医生需要比普通的医务工作者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绝非打针、吃药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用实际行动赢得患者及其家人的信任。

于是,在医护人员眼中,谭国华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处理行政事务,指导医护人员业务,跟同事一起陪患者聊天、锻炼,与患者家属沟通病情,忙个不停。去年3月,医院从原来的横塘卫生院搬入新址,事务繁杂,谭国华作为领导小组成员和病区负责人,既要处理行政事务,又要管理病区一切事物,还要安抚因为换到新地方导致情绪不稳定的住院患者。他每天在门诊楼一楼的精神科、住院部的各个病区以及门诊楼三楼的行政办公室之间跑动不停,从未喊过一声“累”。

怀着这样一颗医者仁心,除了对患者关怀备至外,对身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谭国华也是能帮则帮。2015年8月的一天下午,一名男子晕倒在院门口,门卫看到后立马通知了谭国华。放下电话的谭国华立马跑至院门口,将该男子背至抢救室,救治其直至苏醒。在给其治疗的过程中,谭国华得知该男子是外地人,与家人走失后来到丹阳。随后,谭国华积极帮助该男子寻找亲人。当辗转多地终于联系上男子的家人后,考虑到该男子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谭国华又自掏腰包,帮其买了回家的火车票并将其送上火车。

这就是谭国华,从业27年来,他始终将希波拉底誓言作为自己的从医准则,从未发生过一起医疗差错责任事故,在工作上兢兢业业,至今患者零投诉,以良好的医德医风,为同事们树立了一个行医道德标杆。多年的精神科工作经历,使谭国华尝到了工作繁忙的苦、患者感激的甜,唯一不变的是他对医疗工作的满腔热情,无论多苦多累,他总是面带微笑,用温暖的双手为患者驱除痛苦和忧伤,给他们以信心和力量。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