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剧需要更多年轻戏迷来滋养

核心提示: 年龄断层是指在某一个年龄阶段的人的数量的缺失,这种现象在戏迷群体中尤为严重。

裴扬

年龄断层是指在某一个年龄阶段的人的数量的缺失,这种现象在戏迷群体中尤为严重。目前我国的戏剧多达348种,最为大众熟知的包括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剧种的数量虽然很多,但是戏迷的老龄化情况突出。相较于戏曲界常说的热门剧种,地方上的稀有剧种面临的戏迷缺失情况就更加严峻。

丹阳土地上流传着古老的啷噹腔,在六十年前化身为现在的丹剧。2006年12月8日,丹剧进入镇江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丹剧团的演出场地主要是文化城“百姓剧场”、镇江影剧院、社区临时舞台和乡镇文化馆。来看戏的观众大部分为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很少见到年轻的面孔。原因不难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丹剧作为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与能够大量加入特效的电影相比,在情节画面的紧张刺激程度上大相径庭。而年轻人最追求刺激,所以商业电影经常可以收获大量的年轻观众。第二,以年轻男女谈恋爱为例子,由于经济飞速发展导致豪华电影院和音乐厅的出现,恋爱中的他们常常会选择装饰豪华、设备先进的场所去增进感情,而社区的临时舞台和相对陈旧的小剧场无法提供类似的环境,甚至被嫌弃。第三,传统文化的断层和宣传的缺失,这两点其实说的是一件事,如果说教育是一种传承,那么宣传是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广告的类别很多,像电视、电台、外景巨幅展板,还有网络推广,以及与网上订票平台的签约,这些都需要人力和财力。丹剧团的经费有限,肯定不能像大的影视公司那样去宣传自己。

戏迷年龄结构的断层是青年人传统文化的断层。不久前,我曾在微信朋友圈做过一项测试,在免费观看的前提下招募同龄人去丹阳某社区临时搭建的舞台观看丹剧。我的微信朋友中25岁至35岁青年的数量大约是二百人,他们都是80后和90后,但最终只有两人报名,换算成百分比为1%,这个比例基本符合现实的青年戏迷数。

如果把丹剧比喻成一条船,那么戏迷就是水,只有水大水深,上面才能造大船,大船才能开得远。要把年轻人从“网迷”“球迷”“影迷”“歌迷”的圈子中拉回到传统“戏迷”文化中来,或许有几点办法可行。第一,多平台预告。利用好公众号、微博、报刊、电台等手段提前向市民预告演出活动。第二,各部门协同为年轻人融入丹剧搭建平台。一直以来,中秋、新年和重阳节的演出,丹剧团都会参与其中,但年轻人的参与热情不高。七夕作为传统的情人节,似乎可以做一些文章,比如共青团市委和总工会联动,将青年交友联谊会的活动放在百姓剧场,通过大量传统的中国古典爱情戏曲来代替原有的游戏活动,顺便起到丹剧的普及。第三,校园传统文艺教育。第四点,也是最难达到的一点就是源源不断的优秀作品。都说“好酒不怕巷子深”,将年轻人转变成戏迷的决定性因素永远是戏剧本身的效果,如何新创好剧,如何才能改良现有的成熟的剧本,主动迎合市场的需求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南京和苏州之所以能保有众多的剧团,其主要原因还是戏剧人才在背后的支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能为这些城市的剧目的创作改良保驾护航。然而在这一点上,丹剧团有先天的劣势,想要扭转这样的劣势不是剧团单方面能完成的任务,这就需要丹阳市的文艺工作者们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丹剧的创作中去。

希望有更多的青年走进剧场,共同热爱地方戏,也让戏迷这一曾经最庞大的群体充满年轻的活力。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