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区张玉书墓石刻群

核心提示: 张玉书,字素存,江苏丹徒人,据《张氏宗谱》载,与延陵镇麦溪村张姓同宗。张玉书是清朝顺治年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户部尚书,后任《康熙字典》主编。

滕九令

张玉书雕像

 

张玉书主编的《康熙字典》流传甚广

 

张玉书,字素存,江苏丹徒人,据《张氏宗谱》载,与延陵镇麦溪村张姓同宗。张玉书是清朝顺治年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户部尚书,后任《康熙字典》主编。他卒后葬于丹阳司徒镇尤区村西北100米处。其墓坐西朝东,背后有高约2米的神墩作靠山,占地约20余亩,墓区松柏林立,郁郁葱葱,四周建有围墙。清末时有数名坟丁专职守护,后随着社会变迁,墓无人管理。20世纪40年代初,围墙被驻扎在丁庄铺的日本兵拆毁,其特号城墙青砖及条形沙石块被运至丁庄建筑碉堡,碎石头、砖头用于铺设丹句公路的路基。从此墓区就成为开放式无人管理区,其风貌环境经常遭受人为毁坏。

墓区原有26尊石刻(其中巨型25尊,小型1尊),巍然挺立,分布有序。当你久久站立在石刻面前,会被其艺术魅力深深震撼,流连再三,不愿离去。其数量之多、艺术之精美,几乎可与名震天下的南京明孝陵石刻媲美。

墓区石门的中央有1条宽为30米、长约200米的神道。神道的东端是1座造型华丽的碑亭,亭内有排列成一字形的3尊石龟,每尊龟跌高约0.7米,头朝东,翘首仰天,四足劲撑,尾巴不是垂下来,而是用力甩开,呈现一种巨大的动势和力量。每尊石龟背上驮一块丰碑,就是人们常说的“王八驮石碑”。其实驮丰碑的不是一般乌龟,而是赑屃,据神话传说,龙王有九个儿子,其中力气最大最能吃苦负重又爱文字的要算赑屃,它简直可以称为大力士。它的模样也长得很特别,形体像巨龟,头部长得像龙。古人把丰碑驮在赑屃背上,意在依靠它的神力,死者的丰功伟绩可以经久不倒,千秋永存。

在碑亭的西边,神道两侧依次排列方型石柱、砚台池、石狮、石羊、石马、石仲翁、石门。方型石柱1对,高约7米,厚为0.6米见方,雕刻简朴有力,是墓的华表,其结构分上中下三部分,上为柱顶,中为柱体,下为基础,造型浑然一体,挺拔悦目。砚台池1个,即方水塘约2亩,寓意张玉书是博览群书,知识渊博的文官。石狮1对,高约0.8米。石羊1对,高约0.6米。石马1对,高约1.2米,石仲翁1对,高约3米,是传说中常玉春将军的塑像,其中北边的一尊遭遇雷击,半个头被击毁。石门3个,中间为正门,左右为偏门,正门的石额上镌刻“气宇轩昂”4个大字。门的顶端蹲伏着一只登高远望、神情专注的小型石望天狗,其眼睛向望徐甲村,徐甲村村民认为是不吉之兆,于是乘人不备时将其拆毁。

在砚台池的西南边的一块约500平方米空地上,依次挺立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生肖巨型石刻计12尊。每尊石刻的躯体庞大,大的有4~5吨,小的有2~3吨,其躯体连同底座系一整块巨石雕刻而成,屹立200余年毫不动摇,这些石刻彰显个性:体态凝重,异姿音韵,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内蕴共性:刚阳神采,雄秀兼备。世人一致认可,是不可多得的石刻杰作,是东方艺术库中的珍品。

可惜!张玉书石刻没有逃脱过“文革”的劫难。1966年5月运动开始,翌年“破四旧,立四新”的狂风暴雨席卷各地农村。尤区村不是世外桃源,有些人荒谬地认为张玉书墓石刻是封建文化产物,宣扬了帝国将相,因此大队造反派组织红卫兵对其彻底砸烂,全部毁灭。红卫兵用竹梯爬到石刻高处,把瓦工修房用的粗绳索系在其顶端,十几个年轻力壮的红卫兵,在一侧协力拉,拉倒后再用铁锤敲成数段,使其成为废石块,运到窑岗山建筑二级电灌站,使石刻永眠地下。石刻毁灭后,红卫兵又挖掘张玉书墓穴。由于墓穴是用生石灰与黄土混合搅拌成的土层,土质非常坚硬,锝坏了许多铁锹、钉钯。挖掘数天被迫停止,仅发现一块玉白色石碑,经有关人员鉴定,是张玉书墓志铭,现收藏于丹阳市博物馆。

如今张玉书墓的遗址,仅存砚台池,其它荡然无存。世人遗憾永存。

资料链接

张玉书(1642~1711),字素存,号润甫,张九徵次子,长兄为张玉裁。自幼刻苦读书,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精春秋三传,深邃於史学。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侍讲学士。康熙二十三年(1684)授刑部尚书,调兵部尚书。康熙二十九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康熙三十五年(1696),随皇帝征噶尔丹叛乱。历官凡五十年,为太平宰相二十年。久任机务,直亮清勤,朝廷倚以为重。康熙十八年(1679)主持修《明史》,先后出任《平定朔漠方略》《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的总裁官。他数度勘视河工,支持靳辅主持治河工程。康熙四十九年(1710),告病辞官,仍慰留在朝,康熙五十年(1711),以七十岁高龄随康熙至热河,病死塞外,谥文贞。著有《张文贞集》十二卷,《清史列传》行于世。

 

责任编辑:王渊
相关阅读: 玉书 墓石 尤区张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