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解放日报》在丹阳筹备创刊

核心提示: 1949年4月23日丹阳解放后,范长江等100多名资深、知名新闻工作者入驻荆村桥村王氏宗祠,为接管上海创刊《解放日报》做准备,5月26日离开丹阳赴上海接管申报馆。5月28日,《解放日报》创刊,其发刊词《庆祝大上海的解放》就是在丹阳起草完成的。鉴于《解放日报》创刊准备这一特殊的历史意义,1999年丹阳市人民政府将其旧址列为丹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1949年4~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大队入驻丹阳荆村桥村王氏宗祠,开始筹备《解放日报》创刊工作,5月26日离开丹阳赴上海接管申报馆。5月28日,《解放日报》创刊,其发刊词《庆祝大上海的解放》就是在丹阳起草完成——

70年前,《解放日报》在丹阳筹备创刊

本报记者 陈晓玲 马骏

o_1dkuhc6p3to51ted1f0m1ott1ogfe

o_1dkuhc6p21m6v1rgnf8t1rdd1hdmd

图为丹阳市文物保护单位“解放日报社旧址”。

记者 陈晓玲 马骏 摄

1949年4月23日丹阳解放后,范长江等100多名资深、知名新闻工作者入驻荆村桥村王氏宗祠,为接管上海创刊《解放日报》做准备,5月26日离开丹阳赴上海接管申报馆。5月28日,《解放日报》创刊,其发刊词《庆祝大上海的解放》就是在丹阳起草完成的。鉴于《解放日报》创刊准备这一特殊的历史意义,1999年丹阳市人民政府将其旧址列为丹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开发区荆林村(原荆村桥村)的“解放日报社旧址”,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在同样是丹阳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桥“荆村桥”北侧,有一排砖瓦老房子,外墙斑驳,院内竖着一座写有“解放日报社旧址”的石碑。在成为《解放日报》创刊筹备处之前,这座老宅是村里的王氏宗祠,坐北朝南,原本有三进,10余间砖木结构的平房,70年前是这一带最大的房子之一。部队离开后,这里先后还做过粮食库、办公场所等,如今,老宅子存有北面两进。

1949年4月21日,随着毛泽东和朱德发布的“解放全中国”的号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4月23日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覆灭。同日,丹阳宣告解放。4月24日,按照中共中央给华东局关于上海、南京党报命名的批复,中共中央华东局兼中共上海市委的机关报命名为《解放日报》,并沿用毛泽东题写的延安《解放日报》的报头。

渡江战役胜利后,丹阳成为我军解放上海的指挥枢纽,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五人组成的总前委来到丹阳,运筹帷幄指挥了上海解放战役和接管工作。一时间,丹阳这座江南小城群英荟萃,最盛时,汇聚了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6人、候补委员2人;汇聚了总前委、华东局和上海局等领导机关主要领导干部,党、政、军、文各界同志33500余人,其中,也有准备在上海创办《解放日报》的队伍。由华东局组建的新闻大队在丹阳荆村桥村驻扎,由恽逸群带队投入紧张的学习,熟悉党的城市工作政策、新闻出版事业整顿管理政策等。与此同时,刚刚完成接管北平国民党新闻机构的著名新闻人范长江、魏克明等一批新闻干部也奉命南下,与恽逸群率领的新闻大队在丹阳荆村桥村会合,迅速开展《解放日报》的组建及其创刊工作,确定了编辑部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名单,成立了编辑部、采访部和社会服务部,定下了《解放日报》的办报方针、内容、版式等。其中,《解放日报》创刊号上3000余字的发刊词《庆祝大上海的解放》就是在丹阳起草完成的。

经过一个多月的激烈战斗,5月26日,上海大部分地区宣告解放。当天,范长江、恽逸群率领新闻大队迅速出发,从丹阳乘火车到达上海近郊南翔。5月27日上午,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特派员恽逸群向全体员工宣布上海军管会命令:由南下新闻大队接管申报馆,出版华东局暨上海市委机关报,中央定名为《解放日报》。市文管会文委会副主任范长江为《解放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恽逸群为副社长、副总编辑。

经过紧张筹备,5月28日上午8时,十万份《解放日报》创刊号印刷出版。

原荆村桥村书记王木锁告诉记者,70年前他并不记事,为此他特意问过村里老人当年事。当年新闻大队入驻王氏宗祠时,前厅为会议室、餐厅,中厅为各科室办公室兼宿舍。当时,以范长江为首的新闻战线同志们在此晚上点煤油灯、睡地铺,用水、洗衣服都要向老百姓借扁担、水桶到老九曲河去挑水。虽然条件艰苦,但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驻地老百姓秋毫无犯,给老百姓留下了深刻印象。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