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在丹阳的传奇

核心提示: 文王鼎、《淳化阁帖》碑板、《富春山居图》都属国宝级文物重器,在它们辗转迁徙的过程中,都曾与丹阳产生过不解之缘,为世人留下了一幕幕异彩纷呈的传奇故事。

石头

文王鼎、《淳化阁帖》碑板、《富春山居图》都属国宝级文物重器,在它们辗转迁徙的过程中,都曾与丹阳产生过不解之缘,为世人留下了一幕幕异彩纷呈的传奇故事。

贺日献与“文王鼎”

明朝大臣李三才,字道甫,号修吾,痴迷古玩书画收藏。在担任淮阴节度使期间,他请朋友黄正宾为他收集古玩名品。黄正宾,安徽休宁人,号黄石。受李三才委托后,他以一千三百金的价格,从无锡的嵇少峰手中为李三才购得文王鼎。后来,此鼎被写入弹劾李三才的奏章里,从而使宝鼎名闻天下。

明朝天启三年(1623),李三才去世,他的儿子对古玩没兴趣,把文王鼎视为常物,此鼎仍归黄正宾收藏。接着,黄正宾又重金收购了彛炉、雷纹觚和文王鼎合称三绝,雄视当时的古玩收藏界。

弘光年间,黄正宾流寓到江苏丹阳,居住在丹阳商人贺日献家中,笈中所携,全都寄存在贺家。贺日献与黄正宾交情深厚,关系十分融洽,但他热衷于经商,对古玩收藏兴趣并不大。黄正宾靠做贸易起家,虽然官至尚宝寺正卿(掌管御玺),但在计算方面的精确和细致几乎无人可及,众徽商将其推为领袖。贺日献拥有丰厚的资产,开牙行经商,做事勤勉踏实,两人性格非常相合。得知黄正宾想在苏州开古玩商店的设想后,贺日献拿出千金资助他。

不料,黄正宾到苏州后不久就去世了,贺日献前往苏州吊唁,顺便想取回他投给黄正宾的资金。黄正宾的小妾程姬起了贪心,藏起钱财,分文不给,只愿意以古玩相抵,因为在她眼里这些玩意根本没什么用处。于是文王鼎、彝炉、雷纹觚,全归贺日献所有。

姜绍书《韵石斋笔谈》记载,有一年夏天,他在丹阳一义庄避暑,因与贺日献家靠得很近,就经常去走访,贺日献曾将文王鼎、彝炉、雷纹觚这三件重器都拿出来给他欣赏。他在文中如此描写这三件东西:“鼎方而浅,四面飞戟,足镂蜼文。觚则雷纹细花,翠色欲滴,为周器无疑。彛则上下花纹两瓣,乃汉器也。”

有一位名叫韩芹城的太史,黄正宾在世时他就见过文王鼎,爱慕至极,徘徊叹赏不已。文王鼎到了贺日献手中后,他又多次来求购,贺日献被他的诚意所感动,正准备答应他时,韩芹城正好被调往北方任职,因而中止。

在北方,韩芹城遇到按察副使王仲和,知道他也爱收藏,就对他竭力赞述此鼎,使王仲和心神向往。不久,王仲和赴任金衢(今浙江金华、衢州),路过丹阳时,打听文王鼎下落,贺日献抱病杜门,不肯见面,王仲和上任期限又急,只得作罢。没过多久,贺日献病故,王仲和得知后,让人代他上门重金求购,于是,文王鼎、彝炉、雷纹觚均归他所有。

孙育与宋代《淳化阁帖》碑板

《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十分珍贵。碑板由宋太宗命人刻于宋淳化三年(992年),故名《淳化阁帖》。姜绍书《韵石斋笔谈》记载,《淳化阁帖》碑板一直收藏在皇宫内。明正德年间,丹阳七峰山的孙育游于京师,由于他和内臣萧敬关系很好,萧敬就带他进皇宫游玩。

孙育,子思和,号七峰,丹阳人,明末藏书家。这天,他跟随萧敬来到一座小殿,见殿角有一堆碑板,对书画古物十分在行的孙育,一看是《淳化阁帖》碑板,不由爱慕至极,久久徘徊不忍离去。萧敬见状,说:“内庭万户千门,单是西苑一隅,你一天也看不下来,现在你却对着一堆朽木入迷,又是为何?”孙育说,这可是宋刻《淳化阁帖》啊!刻得太好了,外面的那些各种拓本,无法和它比。萧敬问,那你想要吗?我给你想办法。孙育连说不敢。但萧敬把这事放在心上了。

岁暮大雪,正德皇帝传旨扫雪,萧敬对皇帝说,内廷有一堆废木板,是否要清除掉?皇帝答应了。萧敬随即将帖板送给孙育,孙育大喜过望,以锦囊密贮携之归里,藏于丹阳七峰山房。

当时,在书画界名声很大的的文征明、祝枝山等人经常来丹阳七峰山房作客,经他们鉴定后,认为与宋拓《淳化阁帖》完全一样,于是,前来七峰山求拓的人天天盈门,一时吴中为之纸贵。大学士杨一清是孙育的亲家,得知此事后就告诫他,碑板出自皇宫,外界的人纷纷前来拓传,如果一旦有人去举报,祸就闯大了,我为你的生命担忧。孙育太喜欢碑板了,不忍付之一炬,就请人根据原版,另刻了十块,以应付求拓者,并将其命名为二号帖,宋刻则称上号。

后来,因家僮夜里赌钱,不慎弄出火灾,两本俱毁,流传人间的拓本,也是吉光片羽,而上号拓本尤为鉴赏家所重。之后倭寇烧毁七峰山庄,传世拓本更少。清人诸葛程《七峰古拓》诗云:“七峰回抱古山斋,树密云间锁不开。一自旧藏淳化帖,片帆江上每飞来。”葛筠在《孟河行》一诗中写道:“七峰山房淳化帖,信阳高碣空嵯峨。”可见七峰山房的淳化帖碑板名声之大。

孙育的侄子、也是嗣子的孙桢,对淳化帖颇有研究。清人姚际恒《好古堂家藏书画记》载:“孙桢字仲墙,号石云,丹阳人。收藏书画、古物最富,考据甚精。”他聪颖好学,自经史艺文至象纬堪舆之术,无不洞悉条理。对于青铜器、书画,一看就知道真假。著有《金石评考》《十七帖释文》《诗稿》《西庄诗集》《烬余录》《石云先生遗稿》等。在《烬余录》中,他收集了七峰山房毁于倭寇之手后,残存的一些残碑断简,以及自己和其他亲历者关于七峰山房遗存的回忆,其中就有淳化帖。他还著有《淳化法帖释文考异》一文。

张范我与《富春山居图》

张范我,字伯骏,号赤涵(1614—?),丹阳导墅镇东泊村人。明末清初著名书画收藏家。父亲张捷,字前之,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登科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明朝灭亡后,张捷于清顺治二年(1645)在南京鸡鸣寺自缢身亡。张范我酷爱收藏,钱不够时甚至常常将田地和房屋典当了换钱去收购字画。

黄公望是元代四大画家之首,他的《富春山居图》是号称中国十大名画之一的国宝,始作于至正七年(1347),一直到他临去世前才画好。这幅作品不止是笔墨间的创造,更是作者用全部生命完成的。自无用上人收藏后,两百多年中,又经沈周、范舜举、谈思重、董其昌之手,到清初,被宜兴吴之矩收藏,吴之矩又将此画传给他三子吴洪裕(字问卿),吴洪裕得手之后珍爱至极。

清顺治七年(1650),吴洪裕临死之前,嘱咐家人将《富春山居图》烧成灰,为他陪葬,使他在九泉之下仍可持有此画。他的侄子趁其临死前神智不太清楚,眼神游移时,将画卷从火中抢出。得知此事后,张范我随即来到宜兴,用重金将《富春山居图》残卷买回,收藏于丹阳家中。

两年后,清顺治九年(1652)阴历五月的一天,古玩商人吴其贞与一位官员朋友一起前往丹阳张范我的府上,借观《富春山居图》,直到斜阳已落至画卷上,他犹不能释手。后来他在《书画记》中记载了这次在丹阳借观《富春山居图》的情景:“此卷,原有六张纸,长三丈六尺。曩为藏卷主人宜兴吴问卿病笃焚以殉,其从侄子文,俟问卿目稍他顾,将别卷从火中易出,已烧焦前段四尺余矣。今将前烧焦一纸揭下,仍五纸长三丈,为丹阳张范我所得;乃冢宰亦因赤函先生(张捷)长君也。聪悟通诸技艺,性率真。好收古玩书画,无钱即典田宅以为常。予于壬辰五月二十四日,偕庄澹庵往谒借观,虽日西落犹不忍释手。其图揭下烧焦纸尚存尺五六寸,而山水一丘一壑之景,全不似裁切者,今为予所得,名为《剩山图》。”

焚后的《富春山居图》分为两段,后半段被称为“无用师卷”,为主要部分;前端为“剩山图”。“无用师卷”从张范我处转入泰兴季寓庸(字因是)之手,之后又经过多次转手,至清乾隆十一年(1764年),被嗜爱书画的清高宗弘历收进清宫内府。后被国民政府带去台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剩山图》成为吴其贞箧中之物后,又转到扬州通判王廷宾等人手中。1956年被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征集,成为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2011年6月1日,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剩山图》与台北故宫收藏的《无用师卷》在台北合璧展出。至此,已经分离360余年的中国山水画“第一神品”《富春山居图》再次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张范我还收藏过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吴其贞在《书画记》中写道:“乙未(1655)四月六日舟过丹阳于张范我家,观看《女史箴图》。”此图后入清宫为乾隆皇帝所收藏。英法联军之役流出清宫,转入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