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三个月努力挽救一个生命,值!

核心提示: 13日上午8点30分,在南京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血液科专属病房内,我市第4位“捐髓者”王斌正躺在床上,为一名10个月大的男童捐献“生命种子”。记者到达病房时,映入眼帘的是王斌两个手臂上扎着的好几根管子,鲜红的血液十分惹眼,他却躺在床上轻松地看着电影,和家人有说有笑,显得十分和谐。

本报记者 魏郡玉 通讯员 王琦

捐献过程中的王斌。

记者 魏郡玉 摄

13日上午8点30分,在南京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血液科专属病房内,我市第4位“捐髓者”王斌正躺在床上,为一名10个月大的男童捐献“生命种子”。记者到达病房时,映入眼帘的是王斌两个手臂上扎着的好几根管子,鲜红的血液十分惹眼,他却躺在床上轻松地看着电影,和家人有说有笑,显得十分和谐。

“献血达人”与患者结下“髓缘”

捐髓者王斌是我市丹北镇滨江村一名普通的70后打工一族,在厂里从事电焊工作。今年44岁的他从2004年就加入了无偿献血的志愿者队伍,每半年一次的献血频次是大多数人做不到的,王斌却坚持了下来,而且这一坚持就是15年。多年来,他累计献血29次,单次献血400毫升,共计11300毫升,是个名副其实的“献血达人”。2015年,王斌积极参加了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活动,成为了中华骨髓库的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今年4月,王斌接到市红十字会打来的电话,他与一位等待救治的患者低分辨配型相合。听到这个消息,王斌想都没想就答应了捐献,随后积极配合做进一步的血样配型和体检工作。5月7日,王斌顺利通过高分辨配型检测和体检,同时自愿签订了“捐献造血干细胞同意书”。

“与人为善是给自己积德,帮助他人也是自己的幸福。”8月8日,王斌从丹阳出发,前往南京做捐献前的准备。第二天,王斌进行了常规的检查,之后每天被注射两支动员剂,以增加外周血中的干细胞数量。“我体质算是很好的,注射动员剂后一点反应都没有,非常正常。”王斌身体状况的良好也让家人定了心,没有了刚刚得知王斌要捐献造血干细胞消息时的忐忑不安。

“三戒”保证最佳捐献状态

王斌是一位“行动派”,自制力超强的他自从知道自己将成为一名捐献者后,就开始了“三戒”之旅:戒烟、戒酒、戒油腻,同时每天吃钙片补钙,工作量也相应地减少,不让自己过于劳累。对于那名素未谋面、不知信息的患者,王斌尽心尽力地做自己能做的一切事情。

“他呀,一听到匹配成功的消息,就把该戒的都戒了,平时劝他多吃点也不听,每顿只吃一两块肉,不肯多吃一点点。这不,都瘦了好几斤了。”王斌的妻子蒋华芳装作埋怨的样子捶了捶丈夫的肩膀。前来探望王斌的工友们也在一旁笑呵呵地附和道:“他平时可是最爱吃肉的,以前就数他吃肉最多,干起活来也卖力,得知要捐献骨髓的消息后就像变了一个人,专挑清淡的菜吃。”

省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也被王斌的行动力惊讶到了,他告诉王斌,其实他的体检指标一切正常,完全可以正常吃喝。但王斌却摇了摇头说:“我希望自己能保持最佳的捐献状态,毕竟我的造血干细胞对那位患者而言是救命的‘药’。”王斌在我市红十字会为他举办欢送会之前完全不知道对方患者的个人信息,而当知道自己帮助的是一位10个月大的孩子,且患有遗传性疾病、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综合症时,更加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值得而有意义的。

“回去后一定要好好吃一顿肉。”“三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王斌在捐献完成后,长长地呼了一口气。“这几个月看着饭桌上的荤菜想吃而不能吃,都快馋死了!”王斌说,“不过,如果能用我这三个月的努力来挽救一个生命,那就太值了。”

“三日南京游”让王斌轻松“上阵”

“说是捐髓,其实过程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吓人。”捐完髓的王斌淡定地告诉记者,一般市民对捐髓的手段存在误解,以为捐髓需要在捐赠者的骨髓处提取。“其实根本不是那回事,事前我接受过知识普及,捐髓只需要在体外抽血即可。实际上,整个过程跟献血差不多,甚至所抽的血量比以前抽血还少,就是准备的时间要长一些。”

到南京后,除去必须的检查和注射,王斌和妻子女儿逛了南京大大小小的好多景点,还去了女儿正在就读的南京艺术学院。王斌兴致高涨玩得开心,可把妻子和女儿“累坏了”,女儿王珂调侃道:“老爸就是个闲不下来的性格,每次出去玩都是玩到我们玩不动了才回去,而老爸还是一脸意犹未尽的模样。不过他们平时工作忙,难得有机会全家人出来玩,虽然累却也开心。”王珂告诉记者一件趣事,在上周末台风天气的时候,王斌没有办法出去玩,闲不住的他只能在医院里面逛,甚至从1楼爬楼梯到22楼,再从22楼下到1楼。

正是因为平时工作的性质和自身热爱运动的缘故,在采集过程前后,王斌没有出现任何不适的症状。在医院的这些天里,除了有妻子和女儿的暖心陪伴与悉心照顾,王斌每天还会收到同事、亲友发来的问候与关心。在13日采集过程中,不仅王斌工作单位的老板和两位同事来为王斌加油助阵,省及我市红十字会也都安排了工作人员到场慰问,并为王斌颁发了相应的荣誉证书。

“生命种子”续写男童成长档案

经过5个小时,医院顺利从王斌体内采集出180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浊液。与此同时,受捐小男孩所在的医院也派医护人员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取走了新“出炉”的造血干细胞。

“感谢您给了我家孩子第二次生命,您拯救了我们全家的希望……等孩子康复了,我们想带着孩子当面感谢您……”值得一提的是,当天一封来自小男孩家人的亲笔感谢信也送到了王斌的床前,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感恩之情。收到信后的王斌和妻子看了好几遍,看到小男孩母亲真挚的话语,王斌和妻子当即红了眼眶,更为小男孩的病情所担忧。看完信后,王斌细心地折好将其放进了包包的夹层。“10个月大的孩子,他未来的路还很长,我希望能帮助到他,让他能健康成长,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幸福地生活下去。”王斌说。

为了弘扬无私奉献精神,宣传普通群众平凡的先进事迹,本报推出《新时代文明实践·好人故事》专刊,旨在建立榜样示范作用,以促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如果你的身边有在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信友善、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事迹真实感人,身边群众认可度高,可以与我们联系。

联系电话:86983110 13913429001 18705291059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