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匡亚明校长故里

核心提示: 我们两人,沈道初曾任匡亚明校长秘书,长年在他身边工作;王春南的老家与匡校长故里相距约10里路,被他称为“真正的老乡”。

沈道初 王春南

我们两人,沈道初曾任匡亚明校长秘书,长年在他身边工作;王春南的老家与匡校长故里相距约10里路,被他称为“真正的老乡”。我们都是他的学生。三年前的12月8日,在匡校长诞辰110周年、逝世20周年之际,我们专程去匡校长故里导墅镇匡村及镇上匡亚明小学访问,以缅怀对中国教育事业及传统文化传承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匡校长。

我们乘坐王先生的吉普车,于上午10点来到导墅镇。镇领导蔡小红、匡亚明小学校长蔡建良、导墅成教学校校长陆庆国,向我们介绍了导墅镇为把匡亚明的思想、精神、品格在他的家乡长久传下去,推动全镇文教事业,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下午,我们在镇文体中心主任王辉陪同下参观了匡亚明小学。据《丹阳古今》介绍,匡亚明小学前身是创建于清朝末年的导墅镇初级小学堂。2013年改今名。校长蔡建良向我们介绍,学校现有学生1200多名,教职工92名,是一所规模较大的农村小学。作为更名后的第一任校长他既感到自豪,又感到责任重大。该校把学习匡亚明的教育思想跟办好学校相结合。匡校长非常重视网罗和使用教师人才,该校为引进和留住教师人才,防止优秀人才被城里学校挖走,设立了奖励基金,奖励优秀教师及学生,并建造了教师公寓(有20套住房)。匡校长非常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该校对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及美育教育全面抓,抓得紧。在美育方面,就书法教学一项而言,老师以身作则,很多人都能写工整、规范的楷书,令人惊奇。在他们的带动下,全校学生学习书法成风。匡校长非常重视教学的生动活泼,该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我们在该校参观时,老师、家长、学生正在一起搓汤圆,校内校外互动,其乐融融。蔡建良校长说得好,不能让学生只感到压力,不感到快乐,而要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

该校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匡校长的思想、精神、品格。辟有匡亚明生平事迹陈列室,陈列匡校长各个时期主要活动的照片和手迹,还有他的专著及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等。还编了六册《匡亚明的故事》,供一到六年级的学生学习。用故事教育学生是个好方法,一则生动感人的故事,能让人记住一辈子,给人的一生以深深的、意想不到的影响。

我们特地去了匡校长出生地匡村。与他的侄儿纯达,堂侄志祥、纯行等晤谈甚欢。

匡校长生前曾对我们说:“我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很有学问,为人正直。我5岁开始上学。从7岁到15岁,一边放牛一边上学。我骑在牛背上看书。15岁到吕城上学,离家有十七八里。伙食费每月3元,我交不起,从家里带米和柴草到学校。”

他还曾在《从空虚到实际》一文(写于1931年)中说:“家中自父亲去世后,经济不甚充裕,所以切身感到穷的痛苦”。

匡校长的侄儿们回忆了匡校长少年时的情况。我们问:“匡校长当年放牛走过的路还在吗?”他们说:“‘合田成方’时早把那些路铲平了。”我们想沿着匡校长幼时放牛的路走一走,这个愿望没能实现。

我们问:“匡校长放的牛,是他家一家养的,还是几家人家合养的?”他们回答说:“几家合养的。他们家当时的土地不到3亩。”说到土地,他们回想起“文革”中有些人因匡校长早年曾到苏州第一师范求学,以为他家经济实力雄厚,一定是大地主。还到匡村外调,想证实匡校长的地主家庭出身。匡校长的侄儿们说,匡校长的爷爷去世时遗下了债务,父债子还;匡校长父亲是塾师,去世得早,因此匡校长家并不富裕。匡校长所以能到外地上学,是因为得到了在苏州开制鞋厂的一个吕城人的资助。

他们谈起匡校长几次返乡,历历在目。1989年春回乡,匡校长曾题写“粟丰”二字。《管子》云:“粟多,则国富。”匡校长写下“粟丰”二字,是祝愿家乡粮食丰收,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匡校长最后一次回乡是在1996年农历八月,他已经预感到这将是最后一次回老家。3个月后,1996年12月16日,匡校长便与世长辞了。

匡纯行还拿出了珍藏的匡校长回乡时与亲属、村民的合影,以及匡校长写给他的亲笔信。1993年1月24日写的一封信,内有这样一段话:

“匡村是个穷村,农村生活也越来越好,而且再奋斗几年,你们的情况也会比现在更好。我很高兴。不久前我曾去无锡县参观几个村,他们靠乡村工业(村办工业)起家,现在工、农、副都兴旺起来,一个个工厂,一条条马路,一幢幢楼房,都盖了起来……希望再奋斗几年,匡村、导士(墅)镇也能如此……”

匡校长时时惦念老家,始终记挂匡村及导墅镇的老乡们的生产、生活状况,直到他生命的最后。

匡校长的故居是5间砖木结构的平房。1949年以前,这样的平房在江南极为普通。因多年没有修缮,已呈破败之状。好在当地政府已有拨款修缮的计划。期待不久以后,参观者将能看到经过修整、加固的匡亚明故居。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