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理情事”提高作文水平

核心提示: 牵动考生家长和社会的高考已经结束,但是有关高考的话题仍在继续。高考作文题的话题,因为本报和作者本人的参与,热闹了一把。

周竹生

牵动考生家长和社会的高考已经结束,但是有关高考的话题仍在继续。高考作文题的话题,因为本报和作者本人的参与,热闹了一把。一条《丹阳日报》通讯员周竹生押中全国I卷作文题的网文点击17.4万次。期间新浪、搜狐、腾讯、网易、扬子晚报、今日头条、东方头条等媒体也作了转载。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当事人深知,社会如此关注,并不是在于押中作文题本身,社会关注在于历年江苏的作文题都难于全国卷,都感觉江苏作文题委实玄乎,难于捉摸,比较伤脑筋。正因为如此,一些学生家长和我交流,反复提到高考作文的话题,有的还在为自己孩子的作文想方设法,寻找窍门。

怎样写好作文?在校有教师讲,校外有教师补,家长也给孩子买了很多范文选读作文秘诀之类的书,但是一些学生作文依旧会出现费力费事低效低绩的情况。究其原因,是教师在指导上缺少了“理情事”三个关键字的点拨,学生在作文里缺少了“理情事”三个关键字的表现,在写法上缺少了“理情事”三个关键字的训练。

第一个字:理。有理走遍天下,在作文中也一样。作文中要有理,作文要会讲理。所以我看作文从来都不在意一词一句的词语辞藻,也不在乎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都是把理放在第一位。首先看看这篇作文中有没有道理,有没把理讲对了,讲清楚了,讲顺乎了?再看看道理新颖吗?道理深刻吗?是不是上升到了见解见地高见?有没有产生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效果。因为无论是什么文体文章,尤其是议论体的文章,如果满足于人云亦云,甚至是不知所云,找不到道理的影子,你说这样的作文能得高分吗?事实上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压根儿就没有理的概念,魂不附体,不想理,不讲理,不推理,理不清,剪还乱,你能叫他把作文写顺写好吗?

因此真正的指导作文,真正的学写作文就一定要从接触作文开始强调理的概念,以理作为定海神针,以理作为串珠红线,理不到,不动笔,理不清,不作文。

第二个字:情。有情人见人爱,无情面目可憎,在作文中也一样。作文中的情感、情致和情韵产生作文的感染力,吸引人,打动人,也产生作文的美感,沁人心脾,悦人心眼。比如我们学过的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的父子之情,《项脊轩志》中的亲人之情,《小石潭记》中的忧伤凄苦之情。

当然对于中小学生并不需要向他们提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的要求,让他们动辄煽情,情意绵绵,甚至虚情假意。只是要求他们在文章中体现出真情实意,有情有义。为此我常常对青少年学生讲,学生期间不要谈情说爱,集中精力学习,但是你如果情感丰富,抑制不住,那就到作文里谈情说爱,这才是你的用武之地。有道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真正在作文中体现真情实感的少之又少,作文显得空之又空。原因在于老师没有把作文的情感要求和方法指导当做作文指导和要求的重点,学生也没有情感的意识和细心的揣摩,用心的训练。

第三个字:事。要记住好作文里有好故事。这里的事一是指选好故事,讲好故事,二是指记叙好事情,有头有尾,以事记人,以事抒情。高考作文特别讲究可读性,因为只有博得阅卷老师的好感,作文的分数才能打得高。

如何才能使文章具有可读性,借用别人的经典智慧故事帮助自己说话,在边借鉴,边感悟,边消化,边模仿中学会自己讲生动感人的故事。为什么选用故事?第一,故事情节人物过程结果俱全,有很强的吸引力。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故事情有独钟,对故事书爱不释手。唐代的传奇,宋代的平话,明清的小说,清代的聊斋,故事的内容总是那么脍炙人口,令人津津乐道。第二,从听故事、讲故事开始,对故事这一文学形式接触得最早,人人有讲故事的练习,个个有故事的存储,采用编故事的方式写作文有基础。第三,精彩故事本身就包涵着深刻的道理,故事看完了,道理也就明白了。一个精短的故事胜过一大篓子的啰嗦。

抓住“理情事”三要素,抓住高考作文的关键,从《一虎一席谈》《文涛拍案》和中央电视台海峡两岸节目邀请的嘉宾台湾时事评论员江岷钦、尹乃菁、邱毅那里学习思辨能力。从《读者》等杂志上阅读毕淑敏、张小娴、莫小米等煽情作家的心灵鸡汤文章,学习抒情能力。从《史记》等纪传体史书和《水浒传》等四大名著中学习写人叙事能力。抓住了“理情事”的作文要义,提纲挈领,抓大放小,抓住要害,不断地悟,反复地写,精心地练,把“理情事”的写作能力提高了,无论是平时作文还是高考作文定能棋高一着。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