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中的端午佳节

核心提示: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端阳,那端阳,处处都端阳。”端午节来临之际,手捧一杯绿茶,徜徉在隽永的唐诗宋词里,品味这些传诵千古的诗句,感受古代端午节的风貌,享受那份袅袅的温馨和愉悦,别有一番情趣。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端阳,那端阳,处处都端阳。”端午节来临之际,手捧一杯绿茶,徜徉在隽永的唐诗宋词里,品味这些传诵千古的诗句,感受古代端午节的风貌,享受那份袅袅的温馨和愉悦,别有一番情趣。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风土记》中有记载:“仲夏端午,端,初也。”意指五月开始的第一个五日。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历代文人墨客以端午为题,写下了大量多姿多彩、脍炙人口的诗篇。

唐代诗人文秀在《端午》中写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很直白的一首诗,写得大气磅礴,读来朗朗上口,描绘了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都是用来纪念这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同时还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深切同情和对昏君奸臣的嘲讽和憎恨。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这首北宋诗人张耒的《和端午》,用雄浑而凄清的笔调,把屈原那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描写得淋漓尽致,于深沉和悲痛之间悼念了伟大诗人屈原。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端午感兴》:“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宋苏轼的《屈原塔》:“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诗中都字字血泪,句句哀鸣,表达出了对屈原的无比怀念。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人们喜闻乐见的主要活动,唐代张建封在《竞渡歌》中写道:“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鼓乐齐鸣,千帆竞渡,场面壮观,扣人心弦,读来让人身临其境。

“五月家家过端阳,咸蛋粽子与雄黄。”端午节还要吃粽子、插菖蒲、艾草和喝雄黄酒。唐代诗人郑谷有“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宋代韩元吉有“角黍堆冰碗,兵符点翠钗”,描绘的都是对粽子的喜爱之情。挂艾条、插菖蒲等习俗,体现了端午避瘟保健的意蕴,在古诗中也有过生动的描绘。大文豪欧阳修在《渔家傲》中写道:“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松。等闲惊破纱窗梦。”这首词意境高雅,浪漫香艳,把端午时节粽子飘香,人们共饮菖蒲美酒的美妙场景描写得栩栩如生,让人情不自禁地向往。而南宋陆游的《乙卯重五诗》却这样写道:“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全诗朴素自然、真实具体,乡村农家过端午节的习俗跃然纸上。面对粽香的诱惑,奋臂投筷,大快朵颐,自然有会心之微笑。

端午,这个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古老的传统节日,在两千多年的文明传承中,依然保持着她的独特魅力和内涵。在浓浓诗香中过端午,我们心中又会多了一层对节俗所承载的文化的尊重和热爱,让人情趣盎然,芬芳如花。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