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荫

核心提示: 整个天地就是一只巨大的蒸笼和一台巨大的烤炉,蒸煮模式和烧烤模式或轮流开启或双双开启,整个人差不多就是一只热狗,免蒸免烤的唯一办法就是尽快躲避火辣辣的太阳,寻找避暑阴凉之地,一分一秒都不想耽搁。

■周竹生

 

盛夏来临,骄阳似火,暴露在太阳底下的人们好比热锅上的蚂蚁,抬头看,白花花的太阳光很是刺眼;低头看,热烘烘的柏油路快要融化;看身上,亮晶晶的热汗直冒。整个天地就是一只巨大的蒸笼和一台巨大的烤炉,蒸煮模式和烧烤模式或轮流开启或双双开启,整个人差不多就是一只热狗,免蒸免烤的唯一办法就是尽快躲避火辣辣的太阳,寻找避暑阴凉之地,一分一秒都不想耽搁。

绿树荫,夏天的最盼。遮住一片太阳,投下一片阴凉,带来一丝清凉,置身树荫底下,绿叶婆娑,微风是凉凉的,空气是润润的,心情是平和的,感觉是适宜的,炎凉自此不同。置身梧桐树荫下,犹如置身天然的凉棚,进入阴凉世界,天地更广阔、更凉、更爽,心底更踏实。

梧桐荫,夏天的最爱。梧桐浓郁的树冠恰似遮阳伞,蔽翳骄阳,蒸发水汽,增湿减热,降温祛暑,使环境变得阴凉雅静,减少行人炎热之苦,这是梧桐树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梧桐树树形雄伟,枝叶茂密,树径可以达到七八十公分,树高可以达到二十三十米,树冠可以达到四五十平方米,树龄可以高达一二百年。梧桐树有一个显著特点,它不是一株擎天,经过人工修整或者天然如此,有干有枝,有粗有细。树枝一般是从树高三分之一的地方开始分叉,最重要的几支向马路中央侧身,马路左右同时向马路中央侧身,就好像老人弯下腰躬身,在中间交汇,搭建阴凉棚,留下行道上高大空旷的空间,获得了“行道树之王”之的桂冠。

梧桐树身材高大,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树冠投下的树荫不是一块一块的,也不是一片一片的,层层叠叠的梧桐树叶密密麻麻,遮天蔽日,一丝丝刺眼的白光也照不下来。马路两边的梧桐树一棵挨着一棵,形成了长长的一望无际的梧桐隧道,产生了“梧桐凉窖”的效应。同样是隧道,同样是凉窖,同样是冰冰凉透心凉,这里阴凉而不潮湿,通透而不憋闷。越是三伏天,越是骄阳似火,避暑胜地凉窖的感觉就越明显,到这里蹭凉的人们就越多。附近的居民“近水楼台先得凉”,有事没事坐在梧桐树荫下,做家务、带孩子、喝茶看报纸。小商小贩也在梧桐树荫下安营扎寨,从前那些卖冰棍的、卖西瓜的、修补鞋子的,他们就是梧桐树下的居民户,只要梧桐树叶还是绿色的,他们就是常驻户。

一条梧桐树荫隧道,就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景观,经过几十年的修炼,庇荫一代又一代的人。因一棵树,爱上一座城,城是南京城,树是梧桐树。历史上民国时期栽种了两万多棵梧桐树,百年风雨,至今还有三千棵。留下来的这三千棵梧桐树,也成为南京历史文化遗产不可磨灭的一个文化象征。人们说:没梧桐,不南京。记得39年前,第一次前往位于南京鼓楼区宁海路的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进入大门就是一排高大的梧桐树形成的梧桐隧道,因为是暑假去的,那种透绿透凉的感觉非常明显,影响非常深刻。在我们丹阳,四十多年前的新民路也是一条长长的梧桐隧道路,头顶是梧桐树叶遮蔽的绿色天空,脚底是麻花石的石块路,深邃、幽静、久远。新民路经过多次拓宽改造,梧桐大道消失了。如今我们只能在城河北路、北环路、内城河千家乐和麻巷门东侧的小道上感受一下丹阳历史上梧桐隧道的景致和风韵,虽然难以震撼、难以过瘾,毕竟聊胜于无。

梧桐荫不仅能遮挡太阳,也能遮风挡雨。春夏秋三季,只要梧桐树叶满枝头时,就算天突然变脸,只要不是瓢泼大雨,一般的小雨,哪怕就是中雨,厚厚的梧桐树叶总能抵挡一阵子,给没有雨伞的人撑起一把大伞,带来三到五分钟的缓冲时间,让你在大雨浇透之前不湿身地找到避雨港。

自古以来人们把“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久旱逢甘霖”四种场景比作人生的四大幸福。顺着类似场景类比,其实我以为诸如“力疲坐石凳”“暴雨躲屋檐”“沙漠见绿洲”“赤日躲阴凉”也是幸福无比。

喜欢梧桐荫,越是炎夏越能给我们带来清凉。

 

责任编辑:吴淋淋
相关阅读: 梧桐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